嫁个凤凰男生活有多难?
   来源: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7年12月19日 20:16

一则假新闻掀起“巨浪”

今年大年夜天涯上的一篇题为《有点想分手》的帖子一刊登便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帖中一位上海女孩声称第一次和江西男友回乡过年,因男友家中的年夜饭卖相受到“惊吓”,当即决定买票回家和男友分手。虽然这则消息最终被证实为假新闻,但在春节从线上到线下,引发了包括网民、自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在内的全民热议。国内各大新闻媒体如腾讯、凤凰、《华西都市报》、《法制晚报》、《南方都市报》等都对此事都表现出了极大关注,甚至《人民日报》都为此发表评论文章《农村,说声爱你太沉重》……它当之无愧地成为春节的头号话题。

新闻是假的,但是人们对由此所引发的中国农村问题、地域歧视、青年婚恋观的反应与思考是强烈而真实的。

谴责派vs.赞成派

江西年夜饭热帖再次将凤凰男与孔雀女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各路媒体人的评论中,既有愤愤然为“江西男友”鸣不平的,例如,资深媒体人王志安在微博上批评道:“这女孩集中了嫌贫爱富、自我、任性、耍性子等一系列作女的优秀品德。这男孩好幸运,一顿饭就清除一颗未来生活的定时炸弹!”也有认为姑娘决策正确的,例如专栏作家连鹏评论道:“上海妹子到江西男友家过年那事,起初看完我是觉得女孩不懂礼数。后来一琢磨这事不对,为啥会出现‘比想象差一百倍,非要走的情况。如果女孩非常现实,肯定不会去他家过年。最大的可能还是男生出于某种心理没把家里情况彻底告知,女孩心存幻想。其实这样的结果对双方都好,不是一路人勉强不得。”

抛开孰对孰错的是非争论,凤凰男与孔雀女之争恰好说明,尚未终结于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时代的门当户对之说,在现代人的婚姻选择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2014年《中国青年报》针对“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对79446人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59%的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67.7%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有利于以后的婚姻,而且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经济条件(29.6%)和家庭条件(19.9%)。

无独有偶,在今年年初,世纪佳缘发布了《2015年度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这份调研报告(全国共14687人参与调研,男女比例1:1)显示,在认为“婚姻应该门当户对”的观点上,33%的男性和50%的女性表示赞同,远高于反对比例,并且学历越高,认为“婚姻应该门当户对”的比例越高,其中硕士及以上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占比分别高达58%和73%。

Tips:

门当户对由来

“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由建筑学延伸而来。古代大门前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门当和户对上往往雕刻有适合主人身份的图案,而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的高低。所以,“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外,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

因此,古时侯媒人在说媒前都要先观察一下这家人的“门当”纹饰、形状和“户对”数量。如果“门当”镌刻花卉图案,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如果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为官宦府第。如果门前的“门当”是一个方形上立一瑞兽,那这家就是文官;要是门前立一对圆形战鼓的就是武官家宅。另外,找有相同数量“户对”的家去说媒更容易成功,因为这才叫门当户对。

嫁凤凰男,门户问题将是生活最大障碍?

“门当户对”对婚姻的影响力有多大?

在选择伴侣时,将门当户对作为考量因素是有一定道理的。双方门当户对确实有利于降低婚后的“沟通成本”。

因为成长背景相同,受教育程度也相似,两人可能对某些问题的处理只要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了然于心;而对成长背景差异较大的小夫妻来说,则可能解释一百句才能换来对方的理解。因此,两人差异性所致的物质观、价值观的不同将增加精力、时间等“沟通成本”,使得双方产生精神上的疲劳感。但是两人门当户对的话,沟通上可能会更顺畅,让彼此都生活得更轻松。

所以,对正在热恋期的人来说,多接触对方家长,了解对方是在怎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有利于你对日后的婚姻生活有更全面、清醒的认识。

门户问题并非不可逾越

虽然相同的背景能使两人在生活中形成更多的默契,但这也并非婚姻万无一失的保险。相反,看上去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如果双方都能摆正心态,达成共识,照样能把日子过得风调雨顺。

凤凰男:拔掉心里的那根针

在不少凤凰男的心底,出身背景不如伴侣会让他变得自卑、敏感、不快乐。这种自卑情结会变成感情中的一根“针”,时不时地冒出来扎人。例如在双方婚姻出现问题时,他会将矛盾归结于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带来了婚姻的不平等性:我无法选择父母,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弱势的、无奈的。如果你不能选择全盘接受,那么我只能等待被分手的结局。然而,这种像刺猬似的遇到问题缩成一团不作为甚至想用刺扎人的态度本身,又会激起女方不满:我不是看不上你的出身,而是看不上你的态度。由此两方矛盾愈演愈烈。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消极的态度就得拔掉心里的那根针。因此,首先应更正认识:婚姻关系的平等性并不是建立在门当户对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精神的协调性上,均衡的价值感和自信心才是构成精神协调性的基础。

门当户对固然能给人带来均衡的价值感,但它并非唯一来源。价值感可以来自家庭背景,来源于自身努力,更可以来自精神世界的均衡。

兴趣相投、有共同语言、有共同成长的目标……都属于精神上门当户对的范畴。这些都能在有落差的婚姻中起到弥补作用。这些优点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生活是舒服的,充满乐趣和甜蜜的。一方面你的优点足够闪亮,那么缺点就会越发显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这样的生活又会让你充满自信:我能够让对方获得幸福,这个家少不了我的存在。于是,即使因门户差异出现问题,你也能用更平心静气和放松的心态与对方沟通与交流,赢得对方的理解。

另一半:既然选择那就接受

虽然有些高情商的伴侣不用你开口,就能将原生态家庭和现在家庭的关系理得很顺,为配合你的步伐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得很好。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现实并不能尽如人意——成年后人的性格、习惯已经定型,那么,这时以宽容和大度来接受与忍耐,则要比强行改造更为可贵了。

理性应对,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现代社会中,门当户对的概念在不断扩展,它不仅包括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而且还包括地域差异等。这些因素带来的消费观、生活习惯、为人处事、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不同又成为夫妻间引爆矛盾的导火索。但是若能改进沟通技巧,学会给彼此留适度的空间,你会发现其实和凤凰男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关于消费观分歧

“又买包了?包啊、衣服啊够用就行了,别总是东买一个西买一个的。”

“我正好缺一个深蓝色的包配我那件淡蓝色的大衣,买了这个刚好够用啊。”

“歪理!”

“我觉得你才怪呢。这也不买,那也不买,赚钱有什么乐趣可言?”

“别没事尽想着怎么败家。”

“败家?我看你是从小穷惯了吧,有钱都不知道该怎么花,真可怜。”

“谁可怜了?小时候穷又怎么了?你凭什么摆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样子……”

建议:实行AA制吧!

成长背景深深地植入每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中,跟随他一辈子。很多凤凰男真的不差钱,但可能他住上了好房,开上了好车,但一双拖鞋仍会穿上三年才舍得扔,只因为他从小就这么过,无论赚多少钱,他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因此,当两人因消费观念的差异而产生矛盾时,如果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消费观念只会令矛盾不断升级。这时倒不如实行部分AA制,除了共同开销部分外,其他的用度无需相互报备,给彼此留些空间。对于双方收入差距较悬殊的家庭来说,拿出相同数额可能会令收入较低一方倍感压力,对此两人不妨试试这样的做法:约定收入的一个百分比数共同开销,或是每人认领某几个固定的开销项,剩下的由个人自由分配。

关于家教家风

“今天吃饭的时候,我大伯和你说话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搭理他,一个劲儿低着头啃鸡爪?”

“哪有?我不但认真听了,还和他聊起来了呢。”

“但长辈说话的时候,不是应该停下来看着听他说吗?难道小时候你爸妈没教你吗?”

“好吧。我下次注意。”他停顿了一下,终于发话了,“你能不能别总是在小细节里挑我刺?上次吃饭时嫌我拖椅子有声响,再上次嫌我给你舅舅倒水后,把壶嘴对着他,还有一次,咱俩逛街我打喷嚏时忘用手遮挡,你又说了我半天……”

“可那些小细节都是教养、家风的体现。在这种小细节上丢分,我的亲戚长辈会怎么看你呀?”

“但是再这么下去,和你、你家人相处时我都不知道手脚该怎么放了;要不以后你家聚会就别叫我了吧。”

建议:少贴标签

在你从小受的教育中那些小细节属于家教家风,是素养的体现,然而对从小“散养”惯了的他来说,那些规矩是非常陌生的。你可以善意地提醒他,例如:“和长辈说话时注视对方,会让他感到更舒服,对你印象更好。”但千万要注意语气,不要使提醒变成责问,显得犀利尖锐,咄咄逼人,尤其不要动辄将对方做得欠周全的小细节上升到家教家风的高度或是归因为门不当户不对的问题。

没有人喜欢被贴标签,特别是被贴上“门不当户不对”或是“没教养”的标签会让他的自尊心受到较大的伤害。因为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而出身又是一个人尊严的象征,当你用俯视的角度责令他改正时,他会心存抵触,甚至在心底暗暗沉积仇恨,随着时间的积累有可能以对你家人不友善的方式作为报复。

关于与对方家庭成员相处

“我妈的酱肉汁放在冰箱里又不碍事,你扔它干嘛?”

“都放三天了,我以为她早忘了,不要呢。”

“瞎说,我妈说昨晚上还和你说过,今天要用它下面条呢。你怎么偷偷扔她的东西呢?”

“对,我就是存心的。看到它我就生气。大前天晚上,那盘酱肉明明都吃光了,她居然连盘底的那点酱汁也不肯放过非要打包回来。我舅舅、阿姨家的人都在呢,她怎么不考虑一下我和我爸妈的感受?”

“我们老家都喜欢拿吃剩的酱汁下面,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反正我受不了这种吃法。”

“那你也不该一声不响地就扔了。她来给我们带宝宝那么辛苦,在这种小节上,你应该尊重她,否则她该多伤心。”

“除非她以后改,否则我可没法保证不再扔那东西。”

建议:距离产生美

对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来说,与对方家庭紧密交往的时刻往往是最容易激起矛盾的时候,不同的生活习惯夹杂代沟、沟通方式等问题会推波助澜,激化矛盾。

很多年轻的妻子和婆婆的相处中存在一种期望:既希望婆婆任劳任怨地帮忙带孩子、做饭,享受对方带来的种种生活便利,又不愿在双方生活的冲突中做出让步。她们看不惯对方的生活习惯,也不愿对方干预自己的生活,甚至还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的改造,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很遗憾,抱着这种期望生活常常会给自己带来失望。

如果实在觉得和对方家人难以相处,那就别拿小家庭的生活琐事麻烦对方老人了,保持距离分开过,双方都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在双方感情生疏的情形下,礼貌显得尤为重要。保持适度的礼仪,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增加相互的好感度,那么当问题出现时,双方也能更理性地协调解决了。

关于教育分歧

“最近儿子吃饭的时候学你样,喜欢吧唧嘴了。你得和他说说别和你学。”

“吧唧嘴怎么了?吃饭吧唧嘴说明吃饭香呗。我们家里人吃饭都这样,没什么不好。”

“什么歪理论!我可不希望以后儿子和你家的人一个德行,以后出去吃饭,一桌人就听你俩的声音,太丢人了。”

“丢人?像我们家人怎么丢人了,你这话说得太过分。我觉得儿子像我挺好,这事压根没有非教育不可的必要。”

建议:分清原则与非原则

孩子最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当你看到孩子不经意间染上了他的坏习惯,先别急着发火,而是分辨一下这算不算是原则问题吧。如果是原则性问题例如说脏话、打架之类,那么绝对应该据理力争,表明态度,坚决地要求他改正,做出正确的好榜样。但如果并非原则性问题,那么就不必太紧张,心平气和地表明你的顾虑,例如:“我觉得吧唧嘴会影响同桌人,显得有失礼貌,最好还是改改吧。”相信这样说更易让对方接受。

当然,你更不用将对方家人卷进来,例如说“像你们家这种人……”、“绝不能和你家人一个德行”之类的话,对方会很敏感地觉察到你语气中对他原生家庭的不屑与挑衅,于是原本可以通过好好沟通解决的问题也会小事变大,加剧矛盾。

门当户对 生活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