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
[摘 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需求越来越大,作为肉类中重要的鸭肉,提高肉鸭的成活率对肉类市场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就如何提高肉鸭成活率做了相关探讨,并从鸭苗选择、选好厂址、做好育雏工作、育雏期的管理以及做好鸭病防治等方面做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肉鸭;成活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19-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一大肉类,鸭肉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加大,鸭肉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首先,鸭肉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含有多种人类必需氨基酸,易被人体充分利用,其次,鸭肉中含有丰富胆固醇,还含有钙、磷、铁等,鸭肉中的血红蛋白可以补铁,可预防贫血,因此提高肉鸭成活率至关重要。
1、鸭苗选择
提高肉鸭成活率,鸭苗的选择很重要。首先,不同品种的鸭苗,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不尽相同,其次,不同鸭苗,体型,胖瘦,肉质等也不同。鸭苗的选择不仅要依照市场需求,也要从养殖户需求出发。预防鸭病,鸭苗的选择至关重要,在购买鸭苗时,首先需要到正规养殖场购鸭苗,正规养殖场一般防疫工作比较到位,卫生等方面工作做的比较好,而一些非正规养殖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卫生防疫等方面工作及其不到位。如今禽流感、鸭瘟、肝炎等疾病在养殖场横行,去防疫没有保障的养殖场购鸭苗,鸭苗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极大。去正规的养殖场购鸭苗是最明智的选择。另外,在选鸭苗时应积累经验,雏鸭应该羽毛丰满,重量适中,羽毛有光泽,健壮活泼,叫声响亮,而且,选好的鸭苗应大小均匀,体重在55克或60克左右,没有明显病症。
2、厂址选址与布局
养殖肉鸭,厂址的选择也很重要,如果厂址的选择不对,比如养殖场建在水源污染区,对于养殖场,那将是一个很大的灾难。另外,如果养殖场建在离其他的动物的养殖场附近,那么肉鸭很可能感染上其他动物身上所带细菌,由此感染到疾病。所以,养鸭场应该尽量建在远离公共场所或交通要道的地方,并且,养鸭场应该远离其他饲养场所,远离野生鸟类或其他动物的栖息地。
养鸭场的布局的要求是养殖场位置要背风向阳,养殖场的地势需要平坦且不能建在潮湿的地方,养殖场所处地理位置需要利于排水,且干净的水源应该充足,用电器方便。并且养鸭场不能各种禽类混养。养鸭场要合理布局,鸭场应分设生产区、管理区和污物处理区,各区要分隔开来,并且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各场区和生产区要执行严格的卫生标准,在场区、生产区、鸭舍门口设置脚踏消毒池和紫外线灯,进行严格的消毒,进出养殖场的来往车辆及物品要进行严格的卫生检查,进行彻底的消毒,防止养殖场内的肉鸭因这些物品上带有的细菌而被污染。另外,鸭舍布局要科学,各养殖间的间距要符合卫生要求,鸭舍的结构应该合理,定期需要给地面、房顶、墙壁进行消毒,饲养肉鸭的笼具要坚固,另外应该定期进行清洗消毒。
3、做好育雏工作
育雏的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成活率,影响成活率的关键是温度以及光照还有养殖密度。首先,雏鸭的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因此保证雏鸭的正常体温,调节好养殖场育雏鸭的房间的温度必不可少。一般来说,开始育雏时,育雏温度应该保持在30度左右,随着养殖时间增加,可以逐渐降低温度,直到养殖室的温度与外界温度差不多即可停止加温。养殖室一般用灯泡加温和保温,用温度计实时检测养殖室温度的变化。其次,需要控制好光照,雏鸭的食量少,消化能力强,生长快,需要昼夜不断地采食,所以养殖室应有充足的光照。育雏在最开始阶段,一般是昼夜都需要光照,以此来保证雏鸭昼夜都能进食。以此来促进雏鸭的迅速生长。养殖密度大小也能影响育雏的成功率,如果养殖密度过大,雏鸭的生存空间太小,所需氧气等条件也不太充分,会导致部分雏鸭死亡,但如果养殖密度过小,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于养殖户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一般来说,舍内育雏密度:1~7日龄时,地面育雏每平方米20~40只,网上育雏每平方米40~60 只。
4、卫生管理
提高肉鸭成活率,需要尽力避免肉鸭得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而良好的卫生条件是杜绝传染病的有力武器。所以,对于养殖场的卫生,我们有必要做到高度重视。首先,养殖场需要有专门人员定期打扫,确保养鸭舍内没有杂草、杂物、死鸭等,还要每天清理鸭粪等脏物,防治粪类发酵产生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使人或者鸭中毒。另外,鸭舍内要定期消毒,消毒与卫生打扫是必不可少的,鸭舍中鸭的住所,鸭舍内的过道,大门、喂食的水槽等,都需要仔细打扫并定时消毒,并且一定要避免有老鼠或苍蝇等身上带有很多细菌的物种。另外,鸭舍中无关人员要避免频繁进入鸭舍,否则可能会给养殖场带来一些病菌,或者这些人员也会带走一些细菌,导致在社会上造成较大影响。还有,饲养人员在喂食前要更换固定的消毒过的衣服和鞋子,防止因与鸭类接触而被感染上疾病。在具体的操作中,养鸭场地可用生石灰、消特灵交叉消毒,间隔7~15天再进入第二批肉鸭的饲养,这样不仅能确保养鸭环境的清洁,还能抑制病菌的发展,提高肉鸭成活率,增加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另外,坚持消毒。消毒可以即时的除去细菌。消毒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打理好鸭舍的卫生,除去鸭类粪便羽毛等杂物,接着用清水冲洗,且打扫和冲洗需要按顺序,一般是从房顶到墙壁再到地面。逐步进行,在认真的清扫和冲洗下,可以消除80%~90%的病原体,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粪便等有机物的数量。空舍消毒时要遵循先净道、后污道,每7天要不少于 2次的全场环境消毒。空舍消毒一般要用2~3种不同作用类型的消毒药交替进行。带鸭消毒时,首次带鸭消毒的雏鸭不低于7日龄,以后再次消毒时间可以根据鸭舍内的污染情况而定,一般在育雏期每星期进行 1次,育成期7~10天1次,成鸭10天1次,发病期要坚持每天1次。
5、鸭病防治
在肉鸭的饲养过程中,要做好鸭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大肠杆菌病、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未经鸭病毒性肝炎、禽流感疫苗加强免疫的种鸭,其后代雏鸭进人育雏舍后要注射抗病毒性肝炎蛋黄液,小鸭长大后再注射禽流感疫苗,其他疾病可使用抗生素防治,免疫预防是防止传染性疾病蔓延的关键措施。养鸭场要根据当地的生产环境,提前做好调研,了解肉鸭最可能感染的疾病种类,并做好预防准备。可以通过提前打疫苗来防止传染性疾病。在打疫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想要降低生产成本而因小失大。结果得不偿失。在鸭场发生传染性疾病时,要及时处理,进行紧急接种疫苗或注射高免血清,避免局势失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另外,要注意生物的抗药性,不要经常使用一种药物。一旦有病鸭出现,要及时隔离处理并检验,防止出现大型的传染病。
提高肉鸭的成活率,我们需要注意多个方面,做好肉鸭相关的疾病防治工作,不仅对提高肉鸭的成活率有重要意义,对我国肉类市场的发展也是一剂助推剂。
参考文献
[1] 曹正书,田斌.肉鸭的养殖[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4(06)39.
[2] 李大军,陈主平.如何提高肉鸭的成活率[J].甘肃畜牧.2005(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