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带动工业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03月30日 15:17

独家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计划落定 军民融合双赢迎新格局 附股

刘勇+江飞涛+胡文龙

2016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强调指出,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统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与基础工业的全方位连接,无疑将释放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实现基础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源。

一、军民融合带动基础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机理

(一)军工需求牵引基础工业产品质量升级

围绕武器装备研制需求和生产需求,基础产品、原材料等国防科技工业支撑保障产品将相应提高质量技术标准,进而带动机械、冶金、化工、轻纺、建材、有色、石化、电子等相关产品的质量提升与支撑保障能力。以军用技术推广项目为支撑,以国防武备需求为引导,能够推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等先进制造技术广泛使用,加快基础工业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得到更广泛应用。此外,挖掘国防武备需求的民用潜力,发挥国防武备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协同效应,还有助于提升工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军民融合提升基础工业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高水平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许多关键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器件、人工智能系统,实时导航系统、空气动力系统、计算机和雷达、核能利用技术、新型火炸药和燃料等,大部分都是在军工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的通用技术。通过军民融合,大力发展军民通用技术,特别是通过产业化的发展,不仅提高国防科技企业自身的基础能力、技术实力、经济实力及市场竞争能力,更能有效带动基础工业中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制造能力的提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得以良好生存和发展。

(三)军民融合推动创新要素共享、激发无尽创新活力

国防科技企业拥有国家特殊的资源配置,汇聚了数十万高素质科研人员,上百万人才队伍,拥有大量价值不菲世界一流的先进实验设施和科研仪器,在许多高技术领域有非常雄厚的科研积累和大量核心技术成果,有很强的核心技术研发、设计及相应的制造能力。通过军民融合,推动这些重要创新资源的共享,加快创新人才的交流与流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中国制造2025》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核电装备、新材料领域都是需要重点突破领域,而在这些领域军民协同创新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四)军民融合促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近年来,许多民营企业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领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民参军”的范围涵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信息传输、信息服务和网络安全等各个领域。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中要着力突破的重点领域,大多与国防科技工业高度相关,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均具有很强的军民两用性。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在技术扩散和需求牵引两个维度上有力推动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国防科技工业把核科学技术、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扩散应用到基础工业部门,也构建并发展成为原子能发电站、大型客机、地面设备、气象和通讯卫星、大型计算机等新兴产业。通过发展结构相似、技术相通、工艺相近的军民两用产业,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的民用化程度,必然催生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长产业链的新兴产业。

二、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国防科技工业与基础工业之间仍有明显的体制分离

国防科技工业在军民两用技术项目上已体现出了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但这些高技术成果却一直未能顺利地实现产业化。国防科技管理机构也没能很好搭建工程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较为薄弱,缺少军民互通、互动的交流平台。对于军工系统中的基础工业企业,由于长期过度依赖于军工保障条件而不能灵活地进行市场运作,从而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对于能生产军品的基础工业企业,由于订货渠道的闭塞,很多优质产品还不能有效地输送到军工部门。再加上研发管理体系、价格核算体系、产品标准体系等的不同,更进一步阻碍了军、民企业之间技术、产品、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二)国防科技工业对基础工业的辐射能力有待扩大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民品领域,缺乏极具辐射能力的大型企业。此外,国防工业带动基础工业发展模式严重趋同。各军工企业部门的基础工业发展大多集中在汽车制造、家用电器、时装、饮料等一般性民用产品上,在国内外市场上都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甚至有些产品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带动辐射基础工业,进而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革命性的新兴产业依然任重道远。

(三)利益壁垒阻碍军民深入融合

我国目前有13万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都与传统军工企业相比肩,有的技术水平甚至高于十大军工集团,但是却只有550家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同时,随着军工行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大型军工集团在研发、生产、配套等产业链上分子公司众多,相关订单或项目在集团内部消化,企业集团外的企业即便同属国有企业也面临进入壁垒。军民融合意味着军品市场的垄断地位将被打破,军工企业将直接面对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强的国内外竞争。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竞争决定企业的参与程度,实现融合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时找准国家、军队、企业利益的契合点,形成融合深度发展的合力,这是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如何依托军民融合实现基础工业转型升级

(一)推動军工开放,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

当前,国防投资领域门槛较高,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就不高,很难形成竞争机制。为此,一要建立开放式发展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格局。立足国家工业基础,坚持军品优先,精干军工主体,扩大协作配套范围,全面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军品能力建设领域,加快放开一般能力,使其寓于民用工业中发展,逐步形成面向全国、分类管理、有序竞争的开放式能力发展格局。二要加快改进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根据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修订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建立健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退出制度,解决企事业单位退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时的安全保密、能力保持、任务接转等问题。三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出台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和办法。改革现行军品税收政策,对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执行统一的税收政策。对承担同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实行同等投资政策。

(二)大力推进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

一要鼓励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等类似机构,并积极利用好社会技术服务中介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军工领域中具有市场前景的军品技术转化成民用成果;扩大收集基础工业的优势技术和产品,促进供求双方有效融合。二要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等相关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完善军品民品之间的技术转移机制,鼓励有关试点区域加速军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步伐。三要以建设示范性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成果转移示范区、成立众创空间等为契机,促进军民科技相互支撑转化,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构建军品与民品之间的R&D成果有偿共享体系,提升技术流动的效率。四是多方面入手破除国防科技工业向基础工业技术辐射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国家层次实施军民两用技术及产业发展专项,通过制定军民融合法规、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民用先进技术转移进入军用领域,带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三)推进创新资源共享,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充分调动军工集团公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遵循市场规律,围绕军品科研生产和工业转型升级,统筹国家工业领域各种创新资源,逐步形成数量广泛、布局合理、跨地区跨行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协作创新链。一是面向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需求,探索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当前,可在新材料、集成电路、民用飞机、民用船舶、高档数控机床、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推动形成军民技术、应用、产业、安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加强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的对比和融合研究,逐步扩大武器装备吸纳民用技术规范的范围,实施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在保密前提下逐步实现军民技术标准融合。三是建设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平台和军工核心能力数据库。通过资源共享平台更广泛地面向社会各界进行政策的宣贯以及开展军品科研生产、军工能力建设、民口单位技术和产品信息发布,明确供需双方权责,规范需求、申请、审核、公布、落实的程序方法。

(四)借助军工需求牵引,全力提升国家整体制造能力

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当前及未来军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在政策取向上,应依托军工需求牵引,深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以推广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带动整个国家制造体系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向上实现突破和发展。一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做精做强传统产业。二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智能核心装置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构建自主可控、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积极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提升制造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做大做强高端产业。三要坚持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并举,大力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五)推动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新形势下,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从单纯的军转民、民转军向资源统筹、要素共享转变,从单纯的地方为军工单位提供优惠政策向高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转变。为此,一是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动员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量资源(原有产业的增持、扩产、转产以及新产业兴建)进行动员准备,实现区域经济动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協同,降低实现区域经济军民融合的交易成本。二是着力引导和支持重大军民结合项目有机纳入区域工业发展布局,构建实施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三是鼓励区域民用产业积极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区域内部有效地整合资源,形成一个协调的、强有力的,有利于产业长足发展的纵向、横向关联的系列性产业链条。依托军民两用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刘勇,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飞涛,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胡文龙,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

军民 军工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