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宁++朱云飞
[摘 要]足迹是办案中的重要证据,但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极易产生误差,本文主要介绍误差原因及缩小误差的对策。
[关键词]足迹形成 误差产生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400-01
一、引言
足迹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泛,非常深奥的学科,若没有广博的基础理论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办案过程中会经常走入误区,出现的偏差将严重影响案件的侦破。这就需要我们在足迹提取、分析、检验、鉴定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去伪存真,做出客观准确的意见,才能使足迹学发挥现实作用。
为在实际办案中真正能够充分运用足迹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综合利用现场足迹,为侦查提供线索和直接认定案犯,我们不妨对操作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足迹分析、检验、鉴定的误差进行辩证地分析。
二、 造成足迹分析、检验、鉴定误差的原因
(一)足迹的形成机制,包括3个方面:
1、造痕客体———人的足包括(赤足、穿鞋、穿袜足),其中赤足足迹即能直接反映出足迹形态及其结构形态,又能反映出足迹的运动形态,因而对赤足足迹检验,往往能够直接认定人身。但作为穿鞋、穿袜足迹是在人脚的支配下,鞋、袜直接作用于承痕客体而形成,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这类足迹的运动特征的反映质量不是很理想,在足迹检验中应十分注意,否则误差很大,极易走入误区,给侦查工作带来误导。
2、足迹的承痕客体,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沙土、水泥、柏油、地板、革、瓷砖等等,不同承痕客体具有不同的物理结构和性质,如弹性、硬度、塑性、渗透性、摩擦系数,不同的承痕客体使得形成足迹时所反映的特征各有不同。
3、形成足迹的力,在人体运动形成足迹的过程中,人体所受外力有重力、惯性力、支撑反作用力,浮力和物体阻力等;人体所受内力为:肌力、组织被动力,内部反作用力,人体运动过程是内力转化为外力并使人体运动的过程,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由于力的作用不同,所形成的足迹各有不同,简单地可分为静态足迹、半静态的非行走的蹬、踏足迹和动态足迹。不同的承受客体,不同的运动形式,不同的造痕客体,直接影响着足迹特征的反映,造成足迹的差异存在。
由于足迹的形成受上述3个方面的影响,在客观上使足迹的形成产生了很多的非本质性的特征现象,极易使足迹分析、检验产生误差。
现场勘查人员在发现提取足迹时,造成足迹特征的变形,也是足迹分析、检验、鉴定中产生误差的一个客观原因,其一在采用静电吸附过程中,由于吸附板与承受客体间会有一定的间隙,使得吸附起的足迹与原始足迹在特征方面产生变形,造成差异;其二在拍照过程中,由于照相机的性能及光线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使原始足迹在特征上发生增减,照相机与足迹的垂直度也会造成足迹的变形;其三在石膏制模过程中,由于石膏的质量及制作工艺的粗细都会使足迹的特征发生变异,造成足迹分析、检验的差异。
由于技术员主观上的原因造成足迹分析、检验的误差,运用足迹学进行足迹分析、检验、鉴定需要技术员至少要掌握运动力学,人体解剖学及承受客体的物理特征等学科,这就要求技术员的业务水平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更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而对绝大多数的一线技术员来说,只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进行研究,这从客观上为足迹分析检验又设下一个难题;其次由于技术员在分析、检验过程中急功近利,主观臆断,以偏盖全,而忽视了对足迹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造成了足迹分析、检验的误差,给侦查破案带来负效应。
(二) 足迹分析、检验中易产生误差的几个方面
在足迹分析中易产生误差的主要是在分析年龄、身高方面。
脚作为人体的一个主要运动器官,在各个年龄阶段它的运动方式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逐渐发展改变的过程,表现为足迹就是步法、步态的变化,这种稳定性和特殊性为足迹分析年龄提供了可能,但在具体的分析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及行走过程中非本质特征的影响极易产生误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足迹学上所分析的足迹随年龄变化的理论机制是普遍性的,而作为现场所分析的足迹是作为个体情况,由于职业、居住环境、生活条件、身体状况、行走等诸方面的因素,势必造成特殊性的个体与普遍性理论的相差。
2、在具体运用分析年龄公式时,由于测量各类压痕时,对压痕大小的划定界限极难掌握,压痕直径相差一个毫米,年龄就会相差一岁,压痕没有明显界线情况下,要正确划定压痕的大小较困难。只能从足迹的大概情况,先作出初步推算,然后,根据各类压痕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判断。
3、随着目前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人民的寿命越来越长,人们的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也相差越来越大,有些人虽然年过不惑甚至半百,而他的相貌及行走动作就如20岁~30岁的青年,这对足迹分析年龄,也带来了困难,而且这方面的因素在今后的几年将表现的更为突出。
而在分析身高时,各类鞋子五花八门,款式不同,鞋子的实际长度与脚的实际长度在放余量及鞋内外侧的长度上与书本上所研究的鞋子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分析足迹的同时,正确分析鞋种,通过样鞋算出准确的放余量及鞋子内外差,才能准确计算足迹的长度,为分析身高打好基础。
在形态特征的检验中由于鞋、袜是在不断的穿着过程中,其形态特征也在逐日地发生变化,样本足迹与现场足迹随时间的差距,它的形态特征也在不断变化着,并且产生的差异就越来越明显,造成检验的难度增大,再者在步法特征上,由于形态特征的变化及其承受客体,运动方式的不同,也会使步法特征反映不一致,产生各种非本质的现象,特别是在残缺足迹的检验过程中所反映形态、步法特征少,可参考的内容少,
三、保证足迹分析,检验的准确性,尽量减少误差的对策
前面已初步分析了形成足迹分析、检验误差的原因及具体表现的主要几个方面。为了尽量减少误差,做到足迹分析、检验的准确性,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不断认真学习有关足迹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足迹形成的机理,分析、检验的原理,做到活学活用,切忌生搬硬套。对现场遗留的足迹要进行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正确研究形成足迹的各种因素,做到心中有数,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忌不加研究,仅凭主观臆断的推测。在足迹的提取过程中要尽量保证足迹的原始特征,不要因提取时的粗心大意或不规范而造成足迹特征的增减,给分析、检验增加难度。在照片制作过程中,也要尽量保证照片的质量,做到反差正常,比例准确,对照正确,尽量保证相机与足迹的垂直度。分析检验时,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得出的分析、检验结果要客观准确,要有科学合理的依据,对于难度较大的要通过专家会诊的方式,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保证分析、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吴旭芒,高以群.《足迹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 刘长清.《痕迹检验学教程》,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