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陈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的形成,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书籍作为人们日常学习和知识查询的读物和工具,其外部装帧的考究也成为了爱书人对书籍出版的一大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对书籍装帧课程的教学经验,联系现阶段书籍装帧市场的进展形势,以如何强化和提升学生的装帧设计水平,优化学习美学和版面设计的审美能力和业务工作水平,对职业高校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进行了个人浅薄的探索和阐述。
[关键词]书籍装帧、教学、创新思维、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25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31-01
一、书籍的发展及装帧的必要性
我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了书籍的存在,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书籍都是昆仑文明消失之后首批出现的历史记录。在我国,书籍的雏形是商周时期刻在兽骨或龟背上的甲骨文;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逐渐发展为以大小篆为书体的石鼓文、钟鼎文、石文碑刻;真正意义上的书籍便是出现在汉代以竹子成的汉简,最后,人们将文记录在绵布上;而早在东汉,随着造纸术问世,便有了今天的纸质书籍。书籍的原始意义是对事件的记录,所以说,有了书籍才有了历史。如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和情趣讲究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再只满足于书籍的编撰内容,书籍在某种承度上是文化氛围营造的良好工具和文化身份的象征,所以,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书籍的外表。故形成了目前同一内容的书籍却分为简装、精装、豪华装的装帧分类。可以说,书籍装帧是依附于书籍内容之外的一种延伸产业和新兴行业,它是社会、民族及至人类文化、文明传承的需要。
二、书籍装帧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对视觉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书籍装帧方面主要表现为装帧的材质、版面规划设计、色彩和图片的搭配等,通过优美的装帧设计达到吸引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所以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应与书籍的印制出版各个行业都形成互动和辅助的关系。而目前书籍装帧设计教学教材却一直使用老旧的传统教材,很多审美工艺和物资品类都与市场和读者的需要拉开了距离;同时,课程的设计也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忽略了最重要的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水平的培养。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书籍装帧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常华而不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传统的教材向学生们照本宣科地传授课本知识,课本上的案例学习也比较老旧,却很少在学生的设计理念的引导、美术功底的强化和实践灵感的培养上下功夫。殊不知,有了好的灵感和理念,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美学审美能力,才能做出有审美情趣的装帧设计。
(三)方案和理念的形成脱离实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永远的生存法则,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书籍装帧设计教学中却缺少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教學也就无从下手。一件装帧作品,无论设计多用心、理念多标新立异、色彩多花哨,只要与市场的口味需要相背离,与读者的心理达不到共鸣,得不到大部分消费者的认可,就一定是一件失败的设计。可以说,没有对市场的充分调研和准确把握,就不会有适应市场需要的设计出现。这是教学中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四)课程的设置缺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的书籍装帧设计教材在教会学生一些应用基础之外,还会对一部分现实成功案例进行剖析学习。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教材更新度不够,学生不能学到更加适宜现代人们新的审美取向的新案例。其次,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引导学生从临摹开始,模拟设计典范开展设计创作,但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往往循规蹈矩、因循守旧,走不前人的束缚,不会开辟新的理念,创造新的设计,导致职业高校书籍装帧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跟不上市场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情趣的需要了。
三、构建和改善书籍装帧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不断强化基本专业设计能力
书籍装帧设计的基础性学习是使学生掌握应用工具、初步建立设计理念的首要步骤。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功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使用电脑技术等操作工具。其次是要使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有一个艺术性的概念认识,不能将项工作作为纯技术手段的表达。要通过书皮的设计达到准确引出书籍主题,吸引读者眼球,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这里包括对文字的理解的应用、对色彩和图画的选择和应用、图书材质的选择、知黑守白的空间利用和印装程序的整体把握等,如果这些设装帧计的基本功掌握的不熟练,学生就妄谈什么创新、创意和艺术理念了。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克服唯技能传授的教学理念,将提升艺术创造万能、强化思维格局水平放在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不断丰厚学生的创作水平。要以不破不立的魄力和推倒重建的勇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融入教学之中,并占据教学主导地位。
1、风格创新。书籍装帧设计是一门艺术,只要是艺术家,一定是个人风格明显、不拘泥于传统规范的敢想敢干者。所以,提升学生风格意识、确定设计基调和路线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
2、个性创新。个性是独立的、排他的,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书籍内容,以自己对内容的理解,通过自己综合涵养的沉淀,赋予书籍一种特殊的人文感情,让设计充分体现设计的个性。
3、概念创新。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归真返璞,即“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创新设计亦是如此。提高学生设计创新能力,最终要让学生脱离工具的束缚,达到信手拈来皆精品的能力。这是一个千万次锤炼和蜕变的过程。
(三)夯实实践基础,增强业务工作能力
对教学模式改革的讨论,目的还是提升和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要将重要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工作实践上来,因为实践是证实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的教学加上成功的实践才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完整过程。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从材质的选择、理念的确定、设计的过程、对作品的修改与调整都亲自去做。并增加学生实践的次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多动脑、多动手,从工作实践中总结提高、吸取经验,达到强化创新能力、形成设计理念、塑造个人风格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在这个人们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对书籍装帧有自己的想法和理念的经济社会新常态发展环境里,一味延续老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过时的设计理论和理念,是不会培养出有灵性、有想法、有能力、有创新的设计人才的。所以,书籍装帧教学的结构调整与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最终达到学生设计理念更新、熟练掌握基础应用、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风格塑造水平,同时养成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创新观念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蜕变成为一个有想法、有风格、有创新的设计者,书籍装帧设计事业才能达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 张进贤.书籍装帧设计教程.辽海出版社,2001.
[3] 倪建林.书籍装帧艺术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蒋杰,姚翔宇.书籍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