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文媛
互联互通、自动驾驶,以及汽车由移动工具向交通服务工具的转变,正在推动汽车产业的重构。共享经济、服务经济和智能经济正在带动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汽车产业。但是,汽车不是简单某一个技术,而是能够把很多产品、技术、产业包罗在一起的重要的载体。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在“清华全球产业论坛——创新与转型:汽车业的未来之路”上表示,未来的汽车产业不是谁将取代谁的问题,相反,处于协作竞争关系的传统汽车企业和新兴力量的融合将成为常态,并将最终使汽车使用者受益。
汽车是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在近年的互联网浪潮中,传统的汽车行业正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热点,新兴力量也开始参与造车,关于“传统汽车行业被新进入者颠覆”、“重新定义汽车未来”等话题一直是热议的焦点。汽车产业如何在这一新时期找准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力量在改变当前的汽车产业?汽车产业将面临什么样的变化?
赵福全:最近几年,互联网产业正迅速发展,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很受欢迎,各方认为这是未来的希望,整个世界的希望。甚至有人一方面认为传统产业(比如汽车)已经过时了,另一方面又觉得在汽车领域有钱可赚,就很迷茫,到底问题出在哪?我认为汽车不是简单的产品,不是简单某一个技术,汽车是能够把很多产品、技术、产业包罗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它的这种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机会。
汽车产业正面临重构。未来汽车将和现在的不一样,也许会有会飞的汽车,各种各样的汽车,也有不少人认为汽车行业要被颠覆了,是什么带来这种状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将推动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第一是互联互通,很多互联网企业想进入汽车业,他认为这是一个终端。第二是自动驾驶,现在车是人来开的,将来不需要开了,但还会移动,彻底颠覆我们对传统汽车使用的定义,没有驾照可以开车,有身体障碍的也能开车,老少没有驾驶能力的也能开车了。第三,原来汽车是点对点的移动工具,汽车产业造的是种产品,未来汽车不是一种产品,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是作为一个交通工具,一种服务,人们甚至可以在车里上网。这三方面让人们意识到,汽车需要被重新定义。
产业无边界
在当前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浪潮之下,汽车产业的边界、甚至是企业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传统汽车产业格局的确正在被重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将给整个产业内外带来哪些深远影响?特别是近两年来,智能驾驶、汽车智能化格外受关注,不仅有谷歌、百度、乐视等互联网企业,长安、北汽等车企也都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智能汽车成果。汽车智能化将为互联网和传统车企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会引出哪些新的问题?
赵福全:未来我们将进入智能时代,包括汽车在内的所有产品都要像人一样聪明,社会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其中,汽车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因为它拉着人走进千家万户,所以它的聪明智能变得至关重要。因此,传统造车人作为垂直产业链整合者,在未来就会面临严峻挑战,因为有很多智能是机械为主的产业做不到的。
新兴产业刚刚崛起时,有不少人认为传统汽车产业正在被颠覆或者消亡,比如IT行业的人都认为传统的汽车没戏了。新兴的移动生态发生了变化,垂直产业链需要进行重新整合,而汽车身上有数万零部件,未来仍有大量的商机,产业变得无边界了,使用、制造等环节都为汽车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机会,由简单的主机厂垄断变成产业无边界。
在这种情况下,又增加了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传统的汽车产业中,重点是机械制造,制动、转向、车身、底盘等,软件约占10%,但未来大家认为是以软件为主。包括谷歌等在内的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想造车,他们以软件为主,智能社会就以软件为主的社会,汽车作为智能产品,将来也是软件为主,甚至大家在争论未来的汽车到底是以软件来定义品牌还是以硬件来定义品牌的问题。引出来所谓的智能产品、智能汽车在未来到底谁是主宰者的问题。
“智”与“能”背后的逻辑
智能汽车也带来了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车企对于未来汽车行业主动权之争,如何理解汽车的智能化?这场争夺战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互联网与传统车企应如何摆正双方的位置?
赵福全:关于智能,所谓的智和能之间的区别就是硬件和软件,从做产品的角度来理解,智就软件部分,能是硬件部分。智是人的智慧要在机器上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能就是适应这个机器,让它有效地执行使命。到底主机厂造车能赢还是零部件能赢?核心的问题就是软件为主还是硬件为主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智和能应有机组合,有效融合,缺一不可,能是智的基础,智是能的升华,智让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反过来,能又让智得以具体体现。未来智能的社会如果没有智,只有能,硬件和软件不结合,就发挥不了作用,这就回答了汽车产业将来谁能主宰沉浮,是谁能把智和能有效组合。所谓的新兴产业很多都是基于IT软件,如果离开了能,就是无本之木。
在这场汽车智能化进程中,另一个不可不重视的现象是,类似乐视汽车、蔚来汽车等新型企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传统汽车产业的相关人才也在逐步向这些新型企业流动。随着汽车被重新定义,汽车人的含义是否也在发生改变?这一时期为汽车人们带来了哪些新机遇?
赵福全:为了把汽车造好,真正抓住互联网给汽车带来的机会,乐视、特斯拉等招聘了大量懂汽车的人造车。在智的改变,能的提升中,汽车产业和汽车人的定义都越来越模糊。
所有的人,包括我们汽车人本身都要重新认识汽车,汽车行业是老树开新花,换了汤换了药,就是没换名。比如新能源汽车是完全不用汽油的,但是还叫汽车,比如汉能的太阳能汽车也没有叫动力车。汽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了,整车厂也正在从简单的造车厂商变成移动服务提供商。汽车由简单的代步工具变成了伙伴,不仅帮助人,还要理解人。汽车还由简单的移动工具变成了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是家里,第二空间是办公室),变成了第四张屏。汽车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造有智慧、有能力的车,汽车涉及到太多东西,影响我们的未来交通,未来的科技和产业,更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社会,也涉及到未来的能源环境。
传统产业要跨界,要重塑,还要融合,更要颠覆。老汽车人在重生,新汽车人在诞生。曾经的苹果、谷歌的老总们开车,现在他们在造车。这个时代对汽车人来说是挑战,对于汽车行业以外的人就是机会。
谁是赢家?
在这场边界越来越模糊的融合中,互联网还会不会颠覆传统汽车行业?双方之间关系还能否用颠覆或合作来区别?未来的赢家会首先产生在哪一方?
赵福全:分享一个来自美国的研究结论,底特律和硅谷谁是赢者?他们二者要想打造既安全又环保更节能、便利的汽车,两边能力缺一不可,从现在来看,偏废任何一方都满足不了未来打造一辆完美汽车的目的,两者之间既协作又竞争,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在协作中竞争,在共享中获益,合作的目的是为了竞争,共享的目的是为了分收益,但是想要独吞可能会很惨。他们竞争合作已经达到亦敌亦友的状态,这种健康的状态,互相之间一旦做得好了,结果很美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跨产业的并购合作会屡屡发生,因为汽车人离开IT人玩不转,IT人离开汽车人也玩不转,只有底特律和硅谷两个象征性的产业有效联姻,世界才会更美好。未来二者谁都不是赢者,那谁是真正的赢者?因为他们之间的竞争,世界上的所有消费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