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二手车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汽车纵横     2017年12月15日 23:33

王海洋++张宪国

[编者按]二手车是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二手车发展严重滞后,二手车对汽车消费的带动能力尚未完全释放。与此同时,巨大的汽车保有量为我国未来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此,研究发达国家二手车行业发展与管理经验,对于推动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结合我国二手车行业发展的实际,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我国二手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手车行业发展基本判断

判断之一:

二手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近年来,我国二手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全国二手车市场累计交易量由2011年的682万辆增长至2015年的941.71万辆,年均增长8.40%。2016年全年二手车交易量突破千万达到1039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但是,目前我国二手车市场秩序仍然比较混乱,交易行为不规范、不诚信,车辆信息不透明,鉴定评估技术不成熟等问题普遍存在,与国外成熟的二手车市场相比,我国二手车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图 1 2011-2016年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和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判断之二:

交易市场功能日益提升,新经营模式不断涌现

目前,我国二手车交易主要在二手车交易市场进行,几乎所有的二手车交易发票也都是由交易市场开具。截至2015年,我国二手车交易市场共1139个,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531家。近年来,我国二手车市场不断改造升级,在软硬件设施、运营管理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服务功能也日益齐全。但是,我国二手车交易市场仍然存在管理松散、商户经营缺乏诚信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国品牌二手车、拍卖、认证二手车、金融、延保等快速发展,上海大众特选二手车、一汽丰田安心二手车、一汽奥迪品荐二手车等主机厂认证二手车,以及优信拍、车易拍、车王、车鉴定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这些新经营模式在有效激发二手车市场活力的同时,更增加了二手车流通的利润空间,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二手车行业。

判断之三:

二手车电商平台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据易观智库的统计,2015年我国二手车电商平台共实现交易约100万辆,约占整个交易量的11%。ToB模式以B2B为主,并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部分B2B企业开始进入C端卖方市场,上线C2B业务,借助原有B2B模式的基础,延长产业链,丰富车源渠道。ToC模式以B2C为主,C2C模式的市场份额由于瓜子、人人车两家公司的大量广告投放而呈增长态势。综合来看,整个二手车电商平台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二手车行业面临主要问题

问题之一:

车辆信息不透明,经营主体诚信不足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档案记录,且车辆技术参数、出险记錄、维修保养记录、盗抢及法院查收等现有记录并未对外开放。二手车经营主体只能通过4S店、地方保险公司以及一些第三方信息查询机构(如车鉴定、大圣来了)查到车辆部分信息,信息来源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同时,我国部分二手车经营主体诚信不足,隐瞒车况信息、销售非法车辆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消费者购买二手车热情不高,阻碍了市场健康发展。

问题之二:

车辆来源单一,以个人车源为主

发达国家二手车车辆来源多样化,除个人车源之外,企业、租赁公司占比较高,车辆来源稳定、可靠,且车况较新,保证了二手车企业业务的可持续性。而国内二手车企业则以个人车源为主,据某国内知名二手车经销企业反映,其个人车源占其全部车源的90%以上,个人车源的不稳定性及车况的复杂性,导致国内二手车企业难以形成可持续的车辆来源,企业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问题之三:

《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亟待修订

目前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发布于2005年,对于规范当时的二手车流通市场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二手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等给二手车行业带来的新机遇,电商平台、整备、延保、金融、信息服务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行《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已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要,亟待做出新的调整。

问题之四:

二手车税制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二手车交易主体所负担的税赋根据交易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二手车经销企业要按照销售价格的2%缴纳增值税,经纪机构对收取的交易佣金缴纳6%的增值税,拍卖机构缴纳全部价款3%的增值税,个人交易则免征增值税。由于交易方式不同,不同企业就需要承担不同的税赋,缺乏一定的公平性。而且,据行业从业人员表示,目前二手车经销商平均毛利率在5%-6%左右,2%的增值税过高,导致经销企业经纪化,都去二手车交易市场开免税票,税收流失严重的同时,发票管理也难以规范有序。

问题之五:

“限迁”阻碍二手车全国流通

据统计,全国超过90%的地级以上城市都不同程度的实施了二手车限迁政策,这些政策不但限制了二手车跨区域、全国性的流通,延长了消费者换车周期,抑制了新车消费,而且对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汽车市场流通秩序产生较大冲击。目前,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在内的多个部门连续发布了《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13号)、《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 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的通知》(商建字〔2016〕8号)、《关于加强二手车环保达标监管工作的通知》(环办大气函[2016] 2373号)等政策文件,要求除国家明确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国家要求淘汰的车辆外,对于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和安全检验有效期内,并经转入地环保检验,符合转入地在用车排放标准要求的车辆,各地不得设定其他限制措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自治区出台了落实文件,187个城市明确取消二手车限迁,进一步的政策落实情况,仍有待观察。

二手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议之一:

积极落实国办《意见》及配套文件

国办《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对二手车行业发展意义重大、方向明确,但成效取决于地方和部门落实。一方面各地政府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以及商务部、环保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 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的通知》《关于加强二手车环保达标监管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尤其是在取消限迁、优化税收、简化异地登记等政府行为方面,将政策有效落实,为二手车行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二手车相关企业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在诚信交易、模式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用足用好政策红利,活跃我国二手车市场,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建议之二:

加快修訂《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

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行业智慧,立足当前行业发展,研判未来行业发展的品牌化、连锁化、线上线下融合等新特点和新趋势,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为二手车经营企业营造一个公平、诚信、健康、高效的二手车市场交易环境,也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重点考虑二手车市场主体变化、二手车经营业态变化、交易场所从线下到线上等相关变化,做出针对性调整,以达到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障各方合法权益、促进行业转型发展的目的。

建议之三:

改革二手车税收制度并加强监管

加快二手车税收征收方式改革,将现行按照交易价格2%或3%征税调整为对交易增值部分征税,以激发二手车经销、拍卖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二手车流通,刺激消费。同时,加强二手车税收监管,对于只靠开票赚钱而不能提供二手车交易服务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坚决予以取缔。

建议之四:

建立二手车车况信息公开制度

由二手车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协商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建立车辆信息公开制度。将汽车生产、销售、登记、检验、保养、维修、保险、报废等环节的各种车况信息,在统一政务系统实现交互,逐步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展社会化服务。这既有助于政府监管,也可为二手车经营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查询服务,有效解决二手车行业交易不诚信、不透明等问题,营造一个公平、诚信的市场交易环境。

建议之五:

建立全国二手车临时登记制度

该制度将有助于降低二手车经营企业成本,提高二手车流通效率,促进二手车行业快速、高效发展,满足广大车主换车需求。建议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以及我国广州、天津、杭州等地二手车交易周转指标管理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全国性的二手车临时登记制度。临时登记的车辆,未经批准不得上路行驶。相应法律责任由二手车交易市场及二手车经营企业承担。

建议之六:

新二手车流通方式

我国二手车经营企业应借鉴国际经验,拓展二手车流通渠道,创新二手车流通方式,提高二手车流通效率和水平。一是二手车拍卖平台之间加强合作,逐步构建全国性的二手车拍卖流通网络,为二手车经营企业提供稳定的车辆来源。二是利用整车企业现有营销渠道,拓展品牌二手车置换业务,提高二手车利润贡献率。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的二手车经营企业。

建议之七:

开展二手车前瞻性问题研究

一是新能源汽车二手车问题研究。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已经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第一批新能源汽车使用年限的到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进入二手车市场。但对于新能源二手车的残值评估、电池检测、维护等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应积极开展对新能源二手车的检测评估、整备等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为未来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试点二手车出口业务。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和车辆状况的不断改善,大量车况较好的二手车将会进入市场。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国际市场同样是大有可为。建议考虑选取一批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企业,针对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展二手车出口试点,逐渐积累二手车出口的市场和管理经验。

国外二手车行业发展特点及管理经验1

美国、德国等汽车发达国家,二手车市场发展比较早,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并涌现出一批世界知名的二手车经营企业。

美国

一、行业发展速度快,规模大,利润高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二手车交易量的增速开始超过新车销量的增速。近十年来,美国二手车交易量保持在在3560-4260万辆之间。2015年美国二手车交易量为3830万辆,而新车销量为1740万辆,二手车交易量与新车销量比为2.2:1。

表1:2005年以来美国新车和二手车交易量,万辆

分类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新车(A) 1650 1610 1320 1040 1160 1270 1450 1560 1650 1740

二手车(B) 4260 4140 3650 3560 3690 3880 4050 4100 4130 3830

B/A 2.6 2.6 2.0 3.4 3.2 3.1 2.8 2.6 2.5 2.2

数据来源: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NADA)。

美国不仅二手车交易量大于新车销量,二手车利润率也远高于新车销售的利润。根据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NADA)统计,2015年美国授权经销商的二手车单车毛利润达2355美元,毛利率为12.20%,而新车的毛利率只有3.20%。二手车业务已成为美国汽车经销商的重要利润来源。

二、二手车流通渠道多样化

美国二手车流通渠道比较多样,主要有授权经销商渠道、独立二手车经销商渠道、拍卖渠道、个人交易渠道等[3]。

授权经销商渠道是美国二手车流通的主要渠道,约占美国二手车总交易量的35%,价格上也高于其他二手车流通渠道。

独立二手车经销商分为连锁店和独立店铺。规模较大的连锁店可对所出售的车辆提供一定的质保,且价格比授权经销商渠道略低。独立店铺则一般规模不大,不提供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主要面对低收入群体等。

拍卖渠道的二手车多为车龄较长、车况较差的旧车,还有大量报废和事故车辆,是二手车批量化分销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大型拍卖公司包括Manheim、Copart、KAR Auction等。

个人交易渠道更多地以在当地报纸、汽车杂志、广告媒体以及相关交易网站上刊登广告为主,车辆质量得不到保证,但交易简单方便,价格便宜。近年来,以电子商务形式开展的二手车C2C业务正在迅速成长。

三、 健全的二手车认证制度

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出现认证二手车,最初是由一些规模较大的经销商对自己出售的二手车进行认证,后来这项制度推广到几乎所有品牌的汽车生产商。经过认证的二手车一般会在一定时期内享受与新车同样的售后保障。因此,尽管价格相对较高,但由于可享受保修服务,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购买认证二手车的热情。

四、 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美国二手车市场也经历了“由乱到治”的发展历程。197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马格奴森-莫斯保修法案》,对企业的质量保证书提出明确要求,并保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获知相关保证条款的具体内容,以保护消费者权益。1984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颁布《二手车交易监管法》,明确了二手车、经销商、质保等定义,要求经销商必须张贴统一样式的车窗表格,避免口头承诺等带来的欺骗行为,同时要求经销商提供质保时要透明。美国联邦政府还颁布《里程表法》,规定车主应向购买方或承租方做出有关里程表里程数及其准确性的书面说明,如果提供虚假信息可能会导致罚款或监禁。

五、专业化的车辆信息查询平台

美国政府部门建立的相关车况信息查询系统和企业运营的专业化车辆信息平台为二手车市场的监管和消费者信息查询提供了很多便利。如美国国家机动车登记信息系统(NMVTIS)可通过VIN查询车辆详细配置信息、注册历史信息、抵押信息、水淹/火灾信息、出险信息等。其他车辆信息查詢平台还有CarFax、Autocheck、ADD(Auto Data Direct Inc.)、LookupVIN等。

二手车 车辆 二手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