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高校学生网聊称呼语“亲”的调查研究
   来源:现代交际     2018年02月04日 02:59

杜晓文

[摘要]称呼语“亲”在交际过程中发生了语义泛化,这一现象在年轻人中特别明显。本文以杭州市在校大学生为例,结合社会语言学关于言语社区的理论,对这一称呼语做了调查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网聊 称呼语 亲 言语社区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30-03

一、概述

(一)称呼语的界定

称呼语是当面打招呼时使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语言,如“爸爸、哥哥”等;而称谓语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教师”等。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和称谓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既联系密切,又差异明显,相互交叉,如“老师”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根据礼貌意义的不同,有学者把英语的各种呼语形式区分为郑重式、礼貌式、亲昵式、命令式和贬蔑式五个层次。(肖旭月,2003)事实上,在汉语称呼语中,也有类似的礼貌等级。其中,“亲”就属于“亲昵式”。

(二)背景

据《说文解字》记载,“親”最初用做动词,释为“至也”,即“亲近”,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则各从其类也(《易·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親”的词性发生了变化,从动词演变成了动、名词双用。当做为名词使用时,它可以表示“亲近的人”,如“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親(《左传·僖公五年》)”;“亲爱的心”,如“親誉益着(《孝经》序)”;“父母,亦偏指父或母”,如“孩提之童无不爱其親者(《孟子·尽心上》)”;“亲人,亲戚”,如“凡杀其親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之(《周礼·秋官·掌戮》)”;“新妇”,如“话说送親的张姑娘和褚大娘子扶着何玉凤姑娘上了轿(《儿女英雄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汉字简化字表的推行,“親”的字形简化成了“亲”,且可作为称呼语单独使用。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淘宝网的兴起,称呼语“亲”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变化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围绕“亲”一词展开了诸多讨论。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看,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考察,分析称呼语“亲”的来源及其发生的语义泛化现象;(黄友,2009;张雪燕,2011;初崇实,2011;刘姮,2012;石开妍,2012;等)另一类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出发,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称呼语“亲”的使用现状和接受程度。(王天鸽、陈幽群,2010;叶姝,2011等)

(三)言语社区和网络社区

言语社区是社会化言语互动的产物,对于“言语社区”的最粗略的定义可以是:一个讲话人的群体,其内部的某种同一性构成了与其他群体的差异而区别于其他群体。(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2004)因为言语社区和其他性质的社区不一定完全重合,所以本文先把以杭州市高校在校学生为成员的网聊网络假设为一个虚拟社区,再通过考察,分析它是否构成一个言语社区。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以杭州市高校在校学生为对象。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是考虑调查的可操作性。

(二)调查方法

搜集语料以问卷调查为主,并辅以语料库搜索。由于时间、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样本的获得使用了非随机的偶遇抽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为84%。在试调查期间,笔者发现,女生使用称呼语“亲”的频率高于男生,因此在正式发放调查问卷时,女生的比例比男生高。

表1 样本分布

注:在168名被试中,有4名不网购,因而*处的有效被试人数为164。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被试个人信息的调查,包括性别、年级、月均网购次数和金额、网购时和卖家聊天的情况、平时网聊的情况等。第二部分是被试对称呼语“亲”的使用状况和态度的调查,包括:在网聊时,被试是否喜欢使用称呼语“亲”,是否喜欢被称呼为“亲”;在网购聊天时,被试是否会主动称呼卖家为“亲”;若卖家主动称呼被试为“亲”,被试是否也称呼卖家“亲”等。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

1.网购时称呼语“亲”的使用主动性

表2 称呼语“亲”的使用主动性

注:在168名被试中,有4名男生不网购,有1名女生和1名男生在网购时从不和卖家聊天,因而此处的有效被试人数分别为61(男)和101(女),表3同。

162名被试中,只有52人会在网购聊天时主动称呼卖家为“亲”,这说明大部分人在网购聊天时不会主动使用称呼语“亲”。在少数使用称呼语“亲”的被试中,有15名男生,37名女生,分别占总人数的9.3%和22.8%。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更喜欢通过较为亲昵的称呼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学历方面,本科生主动使用称呼语“亲”的人数远远低于不主动的人数,而研究生则比较均衡。如果将被试细分为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三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主动使用称呼语“亲”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而不主动的比例则呈现下降的趋势。

2.网购时称呼语“亲”的使用被动性

表3 称呼语“亲”的使用被动性

162名被试中,共有64人会在卖家主动称呼“亲”后,也使用称呼语“亲”加以回应。虽然被动使用称呼语“亲”的人数比主动的多,但和被试的总人数相比,所占比例还是不到50%,这说明大部分人在网购聊天时使用称呼语“亲”的被动性也不高。在少数被动使用称呼语“亲”的被试中,有20名男生和44名女生,分别占总人数的占12.3%和27.2%。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更容易被较为亲昵的称呼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学历方面,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被动使用称呼语“亲”和不被动使用称呼语“亲”的人数较均衡。当把被试细分为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三个部分后,我们可以看到,会的比例和不会的比例分别随年级地增长而呈现上升和下降的趋势。

3.网聊时(不含网购聊天)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

表4 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

注:在168名被试中,有4名表示在网聊时不使用称呼语“亲”,有54名表示会对其他对象使用称呼语“亲”,但未给出具体对象,本表中未体现。

如表4所示,在平时的网聊(不含网购聊天)中,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主要集中在同学朋友,占总人数的64.6%;其次是兄弟姐妹,占总人数的16.5%。综合表2、表3和表4的数据,我们进一步知道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同学朋友>淘宝卖家(被动使用)>淘宝卖家(主动使用)>兄弟姐妹>父母、长辈和老师。这说明,称呼语“亲”的语义已有泛化趋势,亲昵性在逐渐模糊。

(二)对称呼语“亲”的态度

1.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

表5 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

注:在168名被中,有1名不网聊,1名对网聊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是不习惯,本表中未体现。

由表5可知,166名被试中,持不太喜欢和无所谓态度的人占多数,分别达到38.6%和33.7%。在5种接受态度中,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而持不喜欢态度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喜欢使用亲昵的称呼;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本科生比例高于50%,超过研究生的46.9%,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亲昵语的使用率有所降低。

2.称呼语“亲”的接受态度

表6 称呼语“亲”的接受态度

注:在168名被中,有1名不网聊,本表中未体现。

由表6可见,167名被试中,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明显高于其他,达到59.9%;而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人则基本持平,分别为14.4%和19.2%。在5种接受态度中,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而持不喜欢态度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接受亲昵的称呼。就年级分段而言,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比例分别呈不断上升和下降的趋势,而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均超过50%,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亲昵语的接受度在上升。

四、结语

(一)称呼语“亲”语义泛化的原因

所谓“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以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一般词语的语义演变也有语义泛化的现象,但是只有在流行语中它表现得特别充分和集中,而且泛化的速度也特别快。(刘大为,1997)称呼语“亲”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逐渐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之后更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发展成流行语。与此同时,称呼语“亲”的语义发生泛化,亲昵性逐渐模糊。

1.内部原因

在意义上,“亲”和“亲人、亲爱的”有相似之处,都属于比较亲昵的称呼,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形式上,“亲”比“亲人、亲爱的”简单,让人以为它是一个缩写形式。因此,虽然“亲”用做称呼语并流行起来的时间并不长,但它本身所具有的既简单又亲昵的特性已得到大众的充分认可。

2.外部原因

在现代交际中,虽然可供使用的称呼语不少,但还是存在称呼语缺失的现象。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频率在降低,而与陌生人交流的频率在上升。当两个陌生人在网上聊天时,大家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年龄、性别等情况,但又想尽量拉近彼此的距离,因而会产生一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称呼语的状况。此时“亲”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既不失礼貌又可以增加亲切感。

(二)网络言语社区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知,不论是网购时称呼语“亲”的使用主动性和使用被动性,网聊(不含网购聊天)时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还是对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和接受态度,网络虚拟社区内的杭州市高校在校学生都具有一致性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虽然以杭州市高校在校学生为成员的网络社区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环境,但它和言语社区的重合度很高,与我们的假设一致,可以构成一个网络言语社区。

(三)小结

本文结合言语社区理论,对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使用态度和接受态度做了初步的调查,并尝试分析了称呼语“亲”语义泛化的原因,但因能力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目前作为称呼语的“亲”,到底有何发展趋势和生命周期,还有待时间检验。

【参考文献】

[1]肖旭月.英语呼语的礼貌标记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2](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修订本[M].江苏:凤凰出版社,

2004.

[3]黄友.议一议“亲爱的”、“宝贝”从昵称到泛称[J].语文学习,2009(4).

[4]张雪燕.浅析网络称呼语“亲”的泛化[J].语言研究,

2011(3).

[5]初崇实.从“亲爱的”的泛用到“亲”的超泛用[J].语言学习,2011(12).

[6]刘姮.称呼语“亲”的语用功能析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4).

[7]石开妍.“亲”和“亲们”的语义泛化与英语翻译策略[J].文学界,2012(11).

[8]王天鸽,陈幽群.“亲爱的”或“亲”作为短信称呼语的泛化使用和含义转变[J].科教导刊,2010(12).

[9]叶姝.网络购物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以淘宝网用户为例[J].中国市场,2011(10).

[10]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

(4).

[12]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责任编辑:张丽

3.网聊时(不含网购聊天)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

表4 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

注:在168名被试中,有4名表示在网聊时不使用称呼语“亲”,有54名表示会对其他对象使用称呼语“亲”,但未给出具体对象,本表中未体现。

如表4所示,在平时的网聊(不含网购聊天)中,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主要集中在同学朋友,占总人数的64.6%;其次是兄弟姐妹,占总人数的16.5%。综合表2、表3和表4的数据,我们进一步知道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同学朋友>淘宝卖家(被动使用)>淘宝卖家(主动使用)>兄弟姐妹>父母、长辈和老师。这说明,称呼语“亲”的语义已有泛化趋势,亲昵性在逐渐模糊。

(二)对称呼语“亲”的态度

1.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

表5 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

注:在168名被中,有1名不网聊,1名对网聊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是不习惯,本表中未体现。

由表5可知,166名被试中,持不太喜欢和无所谓态度的人占多数,分别达到38.6%和33.7%。在5种接受态度中,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而持不喜欢态度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喜欢使用亲昵的称呼;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本科生比例高于50%,超过研究生的46.9%,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亲昵语的使用率有所降低。

2.称呼语“亲”的接受态度

表6 称呼语“亲”的接受态度

注:在168名被中,有1名不网聊,本表中未体现。

由表6可见,167名被试中,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明显高于其他,达到59.9%;而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人则基本持平,分别为14.4%和19.2%。在5种接受态度中,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而持不喜欢态度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接受亲昵的称呼。就年级分段而言,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比例分别呈不断上升和下降的趋势,而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均超过50%,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亲昵语的接受度在上升。

四、结语

(一)称呼语“亲”语义泛化的原因

所谓“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以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一般词语的语义演变也有语义泛化的现象,但是只有在流行语中它表现得特别充分和集中,而且泛化的速度也特别快。(刘大为,1997)称呼语“亲”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逐渐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之后更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发展成流行语。与此同时,称呼语“亲”的语义发生泛化,亲昵性逐渐模糊。

1.内部原因

在意义上,“亲”和“亲人、亲爱的”有相似之处,都属于比较亲昵的称呼,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形式上,“亲”比“亲人、亲爱的”简单,让人以为它是一个缩写形式。因此,虽然“亲”用做称呼语并流行起来的时间并不长,但它本身所具有的既简单又亲昵的特性已得到大众的充分认可。

2.外部原因

在现代交际中,虽然可供使用的称呼语不少,但还是存在称呼语缺失的现象。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频率在降低,而与陌生人交流的频率在上升。当两个陌生人在网上聊天时,大家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年龄、性别等情况,但又想尽量拉近彼此的距离,因而会产生一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称呼语的状况。此时“亲”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既不失礼貌又可以增加亲切感。

(二)网络言语社区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知,不论是网购时称呼语“亲”的使用主动性和使用被动性,网聊(不含网购聊天)时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还是对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和接受态度,网络虚拟社区内的杭州市高校在校学生都具有一致性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虽然以杭州市高校在校学生为成员的网络社区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环境,但它和言语社区的重合度很高,与我们的假设一致,可以构成一个网络言语社区。

(三)小结

本文结合言语社区理论,对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使用态度和接受态度做了初步的调查,并尝试分析了称呼语“亲”语义泛化的原因,但因能力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目前作为称呼语的“亲”,到底有何发展趋势和生命周期,还有待时间检验。

【参考文献】

[1]肖旭月.英语呼语的礼貌标记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2](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修订本[M].江苏:凤凰出版社,

2004.

[3]黄友.议一议“亲爱的”、“宝贝”从昵称到泛称[J].语文学习,2009(4).

[4]张雪燕.浅析网络称呼语“亲”的泛化[J].语言研究,

2011(3).

[5]初崇实.从“亲爱的”的泛用到“亲”的超泛用[J].语言学习,2011(12).

[6]刘姮.称呼语“亲”的语用功能析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4).

[7]石开妍.“亲”和“亲们”的语义泛化与英语翻译策略[J].文学界,2012(11).

[8]王天鸽,陈幽群.“亲爱的”或“亲”作为短信称呼语的泛化使用和含义转变[J].科教导刊,2010(12).

[9]叶姝.网络购物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以淘宝网用户为例[J].中国市场,2011(10).

[10]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

(4).

[12]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责任编辑:张丽

3.网聊时(不含网购聊天)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

表4 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

注:在168名被试中,有4名表示在网聊时不使用称呼语“亲”,有54名表示会对其他对象使用称呼语“亲”,但未给出具体对象,本表中未体现。

如表4所示,在平时的网聊(不含网购聊天)中,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主要集中在同学朋友,占总人数的64.6%;其次是兄弟姐妹,占总人数的16.5%。综合表2、表3和表4的数据,我们进一步知道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同学朋友>淘宝卖家(被动使用)>淘宝卖家(主动使用)>兄弟姐妹>父母、长辈和老师。这说明,称呼语“亲”的语义已有泛化趋势,亲昵性在逐渐模糊。

(二)对称呼语“亲”的态度

1.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

表5 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

注:在168名被中,有1名不网聊,1名对网聊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是不习惯,本表中未体现。

由表5可知,166名被试中,持不太喜欢和无所谓态度的人占多数,分别达到38.6%和33.7%。在5种接受态度中,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而持不喜欢态度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喜欢使用亲昵的称呼;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本科生比例高于50%,超过研究生的46.9%,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亲昵语的使用率有所降低。

2.称呼语“亲”的接受态度

表6 称呼语“亲”的接受态度

注:在168名被中,有1名不网聊,本表中未体现。

由表6可见,167名被试中,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明显高于其他,达到59.9%;而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人则基本持平,分别为14.4%和19.2%。在5种接受态度中,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而持不喜欢态度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接受亲昵的称呼。就年级分段而言,持很喜欢和不太喜欢态度的比例分别呈不断上升和下降的趋势,而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均超过50%,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亲昵语的接受度在上升。

四、结语

(一)称呼语“亲”语义泛化的原因

所谓“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以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一般词语的语义演变也有语义泛化的现象,但是只有在流行语中它表现得特别充分和集中,而且泛化的速度也特别快。(刘大为,1997)称呼语“亲”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逐渐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之后更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发展成流行语。与此同时,称呼语“亲”的语义发生泛化,亲昵性逐渐模糊。

1.内部原因

在意义上,“亲”和“亲人、亲爱的”有相似之处,都属于比较亲昵的称呼,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形式上,“亲”比“亲人、亲爱的”简单,让人以为它是一个缩写形式。因此,虽然“亲”用做称呼语并流行起来的时间并不长,但它本身所具有的既简单又亲昵的特性已得到大众的充分认可。

2.外部原因

在现代交际中,虽然可供使用的称呼语不少,但还是存在称呼语缺失的现象。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频率在降低,而与陌生人交流的频率在上升。当两个陌生人在网上聊天时,大家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年龄、性别等情况,但又想尽量拉近彼此的距离,因而会产生一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称呼语的状况。此时“亲”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既不失礼貌又可以增加亲切感。

(二)网络言语社区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知,不论是网购时称呼语“亲”的使用主动性和使用被动性,网聊(不含网购聊天)时称呼语“亲”的使用对象,还是对称呼语“亲”的使用态度和接受态度,网络虚拟社区内的杭州市高校在校学生都具有一致性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虽然以杭州市高校在校学生为成员的网络社区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环境,但它和言语社区的重合度很高,与我们的假设一致,可以构成一个网络言语社区。

(三)小结

本文结合言语社区理论,对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使用态度和接受态度做了初步的调查,并尝试分析了称呼语“亲”语义泛化的原因,但因能力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目前作为称呼语的“亲”,到底有何发展趋势和生命周期,还有待时间检验。

【参考文献】

[1]肖旭月.英语呼语的礼貌标记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2](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修订本[M].江苏:凤凰出版社,

2004.

[3]黄友.议一议“亲爱的”、“宝贝”从昵称到泛称[J].语文学习,2009(4).

[4]张雪燕.浅析网络称呼语“亲”的泛化[J].语言研究,

2011(3).

[5]初崇实.从“亲爱的”的泛用到“亲”的超泛用[J].语言学习,2011(12).

[6]刘姮.称呼语“亲”的语用功能析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4).

[7]石开妍.“亲”和“亲们”的语义泛化与英语翻译策略[J].文学界,2012(11).

[8]王天鸽,陈幽群.“亲爱的”或“亲”作为短信称呼语的泛化使用和含义转变[J].科教导刊,2010(12).

[9]叶姝.网络购物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以淘宝网用户为例[J].中国市场,2011(10).

[10]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

(4).

[12]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责任编辑:张丽

调查 态度 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