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海门日报 制度细化 管理创新
侯德彤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近几年来,我国媒体的融合发展日新月异,创新不断,改变了传统新闻出版的一些面貌,对我国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尤其是在审批制度、准入制度、监督与服务机制、市场机制、集团化和对外开放制度等方面需要适应新的形势,探索改革创新的新路径,以期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出版;改革任务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068-01
近两年来,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我国媒体的融合发展创新不断。媒体的融合和发展,对传统新闻出版的业态和面貌带来了深刻变革,对新闻出版管理体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要求。在此背景下,2014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使得我国的媒体融合也走进改革的深水区。同时,这也表明我国媒体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一、 严格新闻出版的审批制度
严格新闻出版的审批制度是我国对新闻播出版领域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配套改革措施。严厉不等于严格,严厉的审批制度下,政府对新闻出版审批干预过多,导致其市场活力不强、经营成本增加,不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制约新闻出版媒体融合的发展;严格的审批制度通过制定高标准的准入资格,大批量前置审批、大范围微观事项审批,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新闻出版权和舆论安全[1]。在新的时期,新闻出版领域通过“两个凡是”,即“凡是市场能够处置的,一律废除审批;凡是适宜于基层处理的,一律下放基层”,来破除“审批依赖”的痼疾。例如,取消中小学教材发行资质审批等,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二、 放宽新闻出版的准入制度
当前,我国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发展步履维艰,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由于对新闻出版领域设置的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纵观美国,其对出版业准入一直持宽松态度,出版领域可自由进入。我国可以尝试着先试点放宽出版领域的准入条件,而后再进行推广。首先,要放宽对出版社的准入条件,相较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我国每百万人人均拥有出版社数量水平最低,而且大部分集中于大城市,造成我国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和中小城市出版业发展受阻。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可适当放宽出版社的准入条件,以促进更多地区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其次,要放宽对期刊社的准入条件,近十年来,我国申请创办的新期刊很少,申请困难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每百万人人均拥有期刊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可以放宽对期刊社的准入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单位创办期刊,来繁荣壮大我国的期刊市场。第三,要放宽对报社的准入条件,在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包括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都实行自由的准入制度,只要资金、人才等满足一定需要,就可进入报纸市场,而反观我国,我国传统纸质媒体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只减不增,这是不符合出版市场发展规律的。而事实上,我国的报纸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因此,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可放宽地方报刊的准入条件,比如,一些县市,甚至社区也可以允许其出版自己的报刊等。
三、 完善新闻出版的监督服务机制
政府的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既要履行好市场监督的职能,也要完善公共服务的职能,通过对监管体制进行改革,科学管理新闻出版市场;通过对服务体系进行改革,提高新闻出版的公共服务质量。首先,通过改革党报党刊的清单制度,扭转当前党报过多过滥现状,例如,由三级党报向两级党报转型,建立党报目录清单,缩小党报摊派发行范围,接受群众监督等[3]。其次,通过提供宏观规划服务和财政资助,逐步健全新闻出版的公共服务制度,国家可以先扶植一批基础好的出版社,形成示范效应,带动一批新的出版社,以这种牵头发展的运作模式推进新闻出版领域的繁荣。
四、 加强新闻出版的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新闻出版的市场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首先,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新闻出版业,激活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解决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缺钱”的困境,建立多层次的出版要素市场,鼓励各种资源的大融合。其次,建立多层次的出版要素市场,完善新闻出版市场的分工与合作。第三,改革新闻出版的激励机制,扭转当前新闻出版领域管理层缺乏创新动力的局面,以谋求新闻出版的持续发展。
五、 推进新闻出版的集团化
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体现,也是今后企业发展的趋势。对于新闻出版业而言,推动新闻出版业的组织机构变革,推进新闻出版业的集团化,是扭转我国当前新闻出版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效益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必由之路。如,美国的甘乃特集团有82份报纸、480种期刊、百余家出版平台,并在英国拥有两百余家印刷出版物,仅2013年营业收入高达51.6亿美元,体现了集团化的巨大优势。未来的新闻出版机构,将是跨行业的、跨地区的的新组织机构,这在我国业已初见端倪,例如,上海报业集团,重点打造“上海观察”、“澎湃新闻”、“界面”三大媒体,体现出新闻出版集团化的强大力量[4]。
六、 加大新闻出版对外开放程度
对外开放,不仅要让新闻出版“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当前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还面临诸多限制,如,中外新闻出版的交流合作需要走严格的审批程序,企业没有自主权,外资不能在我国设立出版机构,不能进入我国新闻出版核心领域等。这种半封闭半开放的制度使得我国的新闻出版业缺乏国际市场话语权,不利于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及与国际接轨,最终导致我国的出版业停留在较低水平。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布局成为新闻出版市场不可抗拒的潮流,在这股大潮流下,我国唯有加深新闻出版的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新闻出版市场一体化进程,才能在新闻出版业中保有立足之地。为此,我们要启动“引进来”项目,如允许外国非时政出版机构在贸易区设立出版物,借鉴发达国家出版经验,倒逼我国新闻出版的改革力度;我们要启动“走出去”项目,引导国内新闻出版机构与国外机构间的交流,支持国内新闻出版机构开拓国外市场。
七、 结语
2014年是我国的“媒体融合改革元年”,立足当今,放眼未来,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改革新闻出版领域的痼疾,将成为传媒界面临的重大任务,媒体融合应着眼深化改革,不断破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衔接问题,来释放改革红利。可以预见,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未来将是一片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 梁宝毓.试谈在高校转型和媒体融合双重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出版学科的专业建设[J].社科纵横,2014,12:162-164.
[2] 吴锋,李耀飞.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新闻出版改革的六大任务[J].编辑之友,2015,01:29-33.
[3] 尚恒志.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新闻传播,2014,02:185-187+190.
[4] 高伟.全媒体背景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机构改革的动力、阻力分析[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6,0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