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分析.doc
葛凤利 陈锦霞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跟随农民工进城的子女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本文首先分析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其次,从不同主体维度,试图总结出随迁农民工子女之所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随迁农民工子女 心理健康 家庭 学校 社会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158-02
随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夹缝中求生存,这让他们比同龄其他的群体更加敏感,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甚至是行为偏差。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一、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随迁农民工子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群,除了社会上经常探讨的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目前亟待关注的话题之一。就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言,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工父母与随迁子女的情感沟通缺失严重
由于农民工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在家时间极少,很少能在工作和孩子间找到平衡,缺乏与子女的情感沟通,缺少对孩子的关爱。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依恋关系,也因此而中断。
(二)随迁农民工子女性格缺陷比例较高
由于农民工长期忙于打工,与子女相处时间少、感情联系甚少,极少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这导致很多孩子形成孤独、胆怯心理,甚至养成孤僻的性格。除此之外,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只能以金钱物质补偿他们,孩子的生活几乎毫无约束,这在无形中又助长了他们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叛逆、蛮横霸道等极端性格。
(三)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障碍现象较为常见
随迁农民工子女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个人身心、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也因此引发各种心理病症,如与人交往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感觉,觉得生活枯燥无味、没有意义,缺乏应有的自信心等。
(四)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价值观错位严重
在城市工作后,农民工父母一方面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对子女的学习和心理的关注相对减少,由于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采取物质补偿和放任自由的方式来教养孩子,这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耍阔气的坏习惯,部分子女认为,没有文化一样可以打工赚钱,进而发展成“拜金主义”倾向。
(五)随迁农民工子女易违反社会规范出现行为偏差
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孩子只要不惹是生非,他们对孩子的行为大都采取放任态度,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相对缺乏,致使部分随迁子女在家不听管教,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迟到、旷课、撒谎、打架等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沉迷于网吧、游戏厅和桌球室,更甚者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厮混,形成行为偏差。
二、随迁农民工子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主要有自身特点、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以及社会几个方面的因素。本文在归纳随迁农民工子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时,也尝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农民工要么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及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要么忙于生计,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们对于全面地塑造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质力不从心。父母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无法与孩子有过多交流,甚至有些父母上夜班,与孩子在家时间恰巧岔开,见面机会更少。农民工父母忽视了孩子还是需要引导监督、需要关爱的未成年人!
(二)学校培养的偏差
目前大部分公立中小学基本不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接受外来务工子弟的学校,作为民办学校,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降到最低,存在很多问题。如师资力量弱,老师知识水平不高、缺乏教学经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存在缺漏。另外,學校对犯错的随迁农民工子女往往“惩戒有余”而“疏导不足”,处理方式通常简单粗暴,动辄处分、叫家长,严重的全校通报、开除学籍,等于将问题学生抛向家庭和社会,这种责任转移,偏离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大众传媒的副作用
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文化渗透到随迁农民工子女生活的各方面。由于自身特殊性,网络文化在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随迁农民工子女大多体力充沛、反应敏捷、善于模仿,喜欢尝试新鲜东西,作为未成年人,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开放性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有害信息泛滥成为滋生他们心理问题的温床,其隐蔽性、虚构性和无拘束性,都可能使各种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腐蚀他们的心灵,扭曲他们的价值观,进而出现行为偏差。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面临着同一时空下多种文化特质并存交织的情况,多种消极的思想文化也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价值选择的主要思想源,也为随迁农民工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发生行为偏差提供了心理环境和社会土壤。除此之外,由于农民工及子女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这里人口复杂,也是黄、赌、毒高发区,生活环境的不良风气会导致随迁农民工子女不良人格的形成。部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民工即使居住在城区较中心的位置,但居住地周围邻居却提防、漠视他们。邻里关系的紧张,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解决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造成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根出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相结合的合作模式来探索解决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提高家长素质,开发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要从家庭方面解决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具体应做到:一是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对孩子的教育。第二,提高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能力,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政府相关机构在农民工聚集地对缺乏科学教育方法的家庭,定期进行家长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农民工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第三,农民工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应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子女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还应该注意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时刻关注其身心发展,建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在互动中完成对子女的正确引导。
(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学校的教育责任
学校是孩子的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培养随迁农民工子女的主力军,尤其要落实好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利用多种校园传播载体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还可在学校设置相关心理辅导室、咨询信箱、电话咨询热线等,组织专门教师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学生内心负面情绪,及时避免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提高学校教师专业素养。避免教师因学生的成绩或以往记录,从而对学生产生歧视或忽视态度。三是改变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当前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 “惩戒有余”而“疏导不足”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可能会加重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偏差行为。
(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宣传教育的优势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地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倡导对农民工的尊重和接纳。同时,使随迁农民工子女在周围人的尊重和接纳下,下意识地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要针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力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宣传随迁农民工子女中的杰出人物,也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引导示范作用。除此之外,推出专门的针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节目,进行心理卫生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给予他们心理支持。
(四)创新社会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解决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作用,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要遵循“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项目化购买、市场化运行、社会化发展,打造政府体制外专业化、职业化的随迁农民工子女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促使政府职能从提供服务向提供政策转变。二要丰富社会组织的活动,除了专业服务的提供之外,重点还在于为随迁农民工子女提供活动的载体。具体做法可通过开展各种既有教育意义又使随迁农民工子女感兴趣、长知识的活动,逐步将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农民工子女吸引到其中。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活跃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氛围,来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结语
解決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是当前乃至以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该群体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以及自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只有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为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打造出一片明净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马佳.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刘清.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
[3]秦启文.现代社会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130-165.
[4]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22-150.
[5]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92-614.
[6]杨莉.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长江论坛,2012(1).
[7]黄玉娇,梁友.关于南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102(6).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