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来源:现代交际     2018年09月09日 11:50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pdf

沈博元

摘要:网络在现代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所改变,作为一种传播快、范围广的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对大学生的行为导向、思想引领也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思想教育课的创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思想教育的学习。因此,本文从网络带给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创新改革入手,进一步研究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大学生借助新媒体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126-0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对象都随之发生变化,面对现在“网络一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在传统的方式方法之上加以创新。网络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代的大学生很难完全隔绝于网络之外生活,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平台和通信工具,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渠道。调查数据显示,18岁至24岁的青少年在现代互联网用户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在网络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载体的必要性

网络的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如今,网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发展并行的社会发展趋势,不同的错误思潮相碰撞影響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抵御外来错误思潮影响大学生三观树立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进行教育,不仅传播速度快、与其他领域交叉性强,还具有覆盖的区域广泛的特点。网络增多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

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一个国家的前途取决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将影响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大学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传统的知识传播和信息传递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制约着文化交流的速度和知识更新的周期。但是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交流,我们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通过网络大学生不仅可以查询不懂的答案,还可以开阔眼界,领略世界各地的文化与风采。网络媒体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对于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具有积极影响。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交流平台。作为一个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提供阐述自己的想法的场所,还可提供进行群体性的思想交流论坛等等。网络媒体的出现既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也为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上的创新。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忠实的使用者,抒发情感的地方更侧重于网络媒体。要想更真实地了解大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安排等各种事物的反馈,就应该加强网络信息的整理与分析。通过建立校园网等网上论坛,增加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动向进行及时的引导与关注,可以有效地把握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向,也可以更快速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

“互联网+”的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平台,信息的大爆炸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材,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公信度强的主流媒体的加入,更加快了各行各业信息的交杂涌现。对于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把信息网络化的平台作为着手点。网络的创新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同样也提高了学习新闻热点、思想学习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二)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时,随之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网络媒体的出现给线下的传统教育教学带来了影响。线上的信息传播消除了地域的差异,忽略了国家的历史发展和政治制度的不同,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既充满了机遇,又满载着曲折。网络加深了大学生对世界的了解,也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一些行为在现实社会上备受争议与考验,更多人选择在网络虚拟平台上抒发情感。个别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错误观点,放纵自己的行为。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针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对爱国主义的教育等现象都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正能量思想传播与学习。面对现如今网络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把握大学生教育的网络主阵地,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阵地提供健康的环境。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

(一)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

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校园网络硬件和软件资源建设。首先,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学生的比例和网络硬件资源的比例也不平衡,引导学生选择在校园外网吧寻找网络的方式。其次,必须加强大学校园的网络软资源建设,建好校园网,不仅可以营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浓厚氛围,还可以提升校园网吸引力和点击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开展充满思想、智力、趣味的网络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研究、宣传网络道德问题,防范网络陷阱,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抵御网络陷阱,学会自我保护,接受积极的教育。我们可以在校园网上举办多样的活动,如师生个人主页、在线竞赛、在线互动答疑、网上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园、传统道德故事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和国际动态社会热点等,以此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二)规范网络规章制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为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就要求我们应严格监管网络管理等相关条例。不仅从监管力度、规范化强度等外部环境加强建设,更要加强对平台的深度、广度的创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有益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将网络的全方位建设与学校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将网络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下的积极激励相结合,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网络平台建设中,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把网络作为知识和学习的源泉,并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互联网相关的科技活动,利用互联网激发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自律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健康地关注网络,控制网络,确保他们不仅可以进入网络,合理使用网络,而且还可以控制网络。合理控制网络行为,培养自学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网络与课堂相结合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 既要有网络方式的创新,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授课的必要性,应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的内容相结合。线下教育和网络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互互补、促进,将线下教育与网络宣传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在校园网络上,对互联网的道德和不道德行为进行评判,促进和加强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情感可以借助于网络本身的魅力而呈现出来,从而使互联网的追求逐渐向互联网的道德转型。通过整合课堂教育和利用相关课程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如引入计算机、網络、书籍序言、网络伦理内容,引起学生的必要警惕和关注。在计算机和网络教育的普及过程中,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网络道德的内容包含在教育和考试的范围内,以体现教学和德育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培训时,要加强网络道德修养,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增强网络道德价值。

(四)培养教师队伍网络素养

除了对网络的应用,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建设,让教师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的综合发展要与时俱进,对于教师的思想、能力等方面也要求共进步、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教育者要时刻掌握学生的身心情况,更要求我们建立更具专业性的网络教师队伍,并且应为集合熟悉网络、具有良好的德育、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等品质的团体。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网络的发展给教育者带来了众多挑战。作为教育者不仅应该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性,更应抓住机会改变教育方式,吸引大学生主动学习,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的时代变化为教育方式创新提供了环境条件。将教育方式与网络传播浏览性强、速度快等优势相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与时效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与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相适应的绿色、和平的网络平台。在中西方思想激烈碰撞的网络平台前提下,培养出有中国特色、中国道德的优秀大学生。

因此,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了解现如今大学生思想产生变化的原因,更要针对原因提出更切实可行的对策,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健

网络 大学生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