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来源:现代交际     2018年09月09日 10:5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价值观变迁的视角.pdf

盛瑞璇

摘要:“问题导向”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驱动力与方向向导,对马克思主义众学科发展创新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国家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科目下设的二级学科,更是一门体系较为完善的社会科学学科,其研究目的与研究目标都与人的发展——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紧密相连。以问题为导向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对此,我们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不断用问题导向推动学科发展,解决新问题。探究创新路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问题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132-02

以问题为导向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依据具体的问题定位出特定的研究对象或是将研究范围进行限定,抽取出一个方向从而实现系统研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最后指导人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

问题导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面对现实困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实际实践相脱离,多元化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部分传统教育方法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等问题亟待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现理论体系与现实结合,推动教育双主体互动,创新教育方式路径,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

一、问题导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系统的统一,原本就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依据就是现实中的问题。解决好现实中的问题,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问题导向从这种意义上讲其实质就是实践,问题都是以实践为基础而产生、衍生的,没有虚无的实践,也就没有虚无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回归到教学中去,其目的仍然在于实践。可以说,不以问题为导向、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问题为导向,就是要立足于实践,积极引导大学生,从心灵层面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外部问题,同样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学科发展不能脱离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成长。问题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化学科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引发新的思考。[2]只要坚持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学科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本质也在于此。针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再用实践检验教学成果,是问题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3]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随着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转变,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需要解决好学科本身面临的问题,进而对时代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已获得长足的进步,不仅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学科定位逐渐明确,学科体系逐步建立,课程设置日趋完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仍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实际实践相脱离。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参与度低,脱离实际。其原因多在于教育者没有注重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权威,最终致使学科教学与现实脱节,即“文本本位”难以转换成解决大学生现实问题的实践性话语,无视学生的诉求,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科仅局限于理论研究而忽视实践层面,就失去了学科存在的意义。

其次,多元化价值观念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信息呈现出复杂性和自由性的态势,加速了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传播。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社会上一些西方错误思潮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多元化价值观念对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主导权带来严重影响。

最后,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日趋多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维系教育通过单一手段的单向传输。[4]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说教上,教学思维、方式、手段单一固化,没有有效运用现代化网络平台,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难以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无法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提问的能力,致使师生间产生疏离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远低于预期。

总之,产生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实践。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主体,面对学生日益复杂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如何科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推动大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是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找寻创新路径所面对的新挑战。

三、问题导向下的学科创新路径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从问题导向这一视角对学科创新进行探究,无论是学科自身的研究发展,还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应用中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具体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现实问题,推进理论体系与实践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原则。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假大空”“空对空”,要切实解决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用开放进步的心态看待教学中的问题。

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还需要更多地关注现实,促进学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看依然实践,从根本上是要解读和解决现实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养成思辨的思维,从而培育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指出:“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6]坚持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把对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研究成果和问题引入课堂,才能有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时代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同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掌握其发展规律,深入思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的教育范式。以问题为导向就是要从问题反观理论,用理论解释现实,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7]

(二)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推动教育双主体互动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强调“现实中的人”,重视“人”的作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主体为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简单粗放地灌注理论知识,只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故步自封。

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有些研究者会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此失去了话语权,然而事实却是它改变了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正是由此才实现了传统的“灌注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的平稳转换。[8]问题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学形态转变为对话式,拥有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征和实现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即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实施教育课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推动学生自主分析、理解问题。教师作为教育者主体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构建相互尊重、平等民主的关系,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达到理想效果。

(三)利用多维度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路径

利用多维度教育资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问题的基础。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理论来源较为晦涩艰深,与大学生理解认识的过程存在一定的相悖性。因此,结合教材限定的理论框架,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抓住时政热点,利用红色资源、网络媒体、众创空间等载体,从多个维度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解决好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创新教育方式路徑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核心。对于当代大学生主体而言,思维活跃、视野广阔、善于怀疑批判是他们的思想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问题入手,结合大学生的新特点,运用新媒体改变教学方式,课上可选择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教育等平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余可利用自媒体如推送、微博发文等方式,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却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常态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形式,用实践的形式身体力行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国内外形势面临复杂变化,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和人民群众越来越认识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环境背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面临着三大转变,即由重理论到重实践、教育主体转向双主体、教育传输渠道多样化,同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变,相应学生实际认识特点和思想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路径,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3:113.

[3]金正超.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亚太教育,2016(32):60.

[4]赵凤欣.问题意识导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6(9):114.

[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6]柳礼泉,陈方芳,唐珍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四个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5-06-11:16.

[7]谢欢.以问题意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9):123.

[8]叶凯.问题意识导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9):29.

责任编辑:景辰

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 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