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起初叫“打的”,“的”就是“的士”,由香港传进。
如今,不打车的恐怕不多了,只是打车有多有少而已。
打这个词,在汉语里面含义特别丰富,与不同的词一组合,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意思,相互之间毫不搭界。打人和打电报有什么关系?打算盘和打井好像也不沾边,打起精神和打井,似乎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打戳子和打个比喻、打蜡和打腹稿、打酱油和打岔,等等,也是各说各的,没什么联系。初学汉语的人,你和他们说打车,都会一愣,汽车怎么还要打?
打车起初叫“打的”,“的”就是“的士”,由香港传进。据说在粤语里原本叫“搭的士”,传来后,尤其越往北传,与汉语里的打顺畅结合,逐渐就叫成了“打的”。
远的不说,我们这代人最早打车,打的多是“小面”,叫“打面的”。所谓“面的”,是一种小型面包车,在很多城市还都是黄色,大约有10来年,满街可见这种黄色在飞奔,跑很远才10块钱,尽管冬冷夏热,但有总比没有强。后来“面的”不见了,桑塔纳成为首选。车的层次虽然提高了,可平时出门,站在马路沿上,来回挥手,就是不见有车停下来,于是,“打车难”成了一个话题。
“打车难”的时代,每天可以为出租汽车生一肚子闷气。你正在那里挥手,好不容易有辆车停下来,忽然身旁窜出一个人,抢先跨进车里;你正在那里翘首期盼,却发现一拨接一拨的男女不断站在你的前面,把手挥得还要夸张。终于时来运转,有幸坐进了车里,可当你说出地名,司机又一阵摇头,拒载!实在气不过了,拿起电话投诉,十之八九对方是在占线,不知是投诉的人过多,还是电话没放好。
还有多少人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打车,发现车厢好像一个笼子,粗糙、壮实的栅栏生硬地横在眼前。而坐在司机后面的那位,非瘦小枯干者不能胜任,基本就是蜷缩在那里。
打车不再是苦事,而是一件乐事,大概是到了主动权转入叫车人手里以后,规范的说法,叫做打车进入了买方市场。你想打车,或是站在马路边,或是点击手机,出租、快车、专车、拼车,可以选,可以挑,还可以评价,更可以随时随地投诉。
如今,到了一个地方,租车、开车,软件就在手中,不必再托亲友、托亲友的亲友,为找一辆代步的车而劳心费力,还要欠下一堆的人情。回想起来确实幸运……(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