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就想写一篇有关小米的文章,但是无奈小米并不是上市公司,公布的一些信息相较于其他一些上市的公司是少之又少,而一些小道消息又真假难辨,再加上雷军相比于其他一些公司大佬总是有些低调,所以评价小米和雷军就成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不好评价并不代表不能评价,况且评价这个事本身就是个主观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总能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还是可以说一说。
总体上来说,我算不上是一个很铁的小米粉,但也算是个半生不熟的小米粉。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智能手机是小米1S,到现在我还保留着这款手机,现在想想,自己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真是比别人短不少。但无论如何,小米手机让我在主观上形成了对智能手机的认识,以至于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换了乐视手机,有很长一段时间时间无法适应。
曾有一本书,名字叫做《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这本书出版日期为2011年10月21日,而乔布斯逝世的日期在2011年10月5日。但是这本书并非是为乔布斯立传,也并非苹果公司的传记,而是一本立足于苹果公司的商业行为价值评价的书。乔布斯亲手创立了苹果,但是又被赶走,等到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乔布斯又毅然返回继续当初自己的理想。如果让我评价乔布斯与苹果,我会说,乔布斯与苹果不是互相成就的关系,而是没有乔布斯就没有苹果。乔布斯当年被赶出苹果之后,创立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是不是挺熟悉,这就是那个制作了《玩具总动员》的工作室。当乔布斯在回到苹果的时候,身价已经10亿美元。离开了苹果,乔布斯的事业依然可以蒸蒸日上,但没有了乔布斯,那时的苹果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
话题有点远了,想说雷军,扯到乔布斯。但二者的确有些相似性,都亲自创办了带有自己基因的公司,并且自己的公司都做手机(苹果最初是做电脑的,后来才开始做手机),并且就连这两个人都有相似的低调的行事风格。所以,遇难的苹果离不开乔布斯,那小米没了雷军又怎么样?
网上对于雷军的评价很多,总体上都认为雷军是个睿智的人,是一个讲究平衡,善于反思,勤于修正的人,也是一个可以肯定他人,团结他人的人。(以上这些评价表述来自百度百科)。当然,性格的事情,没有接触没啥发言权,不过从小米发展的历程来看,我认为雷军是一个凡事能看破但不说破的人。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当年雷军与董明珠的五年之约。2013年,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的舞台上,雷军问到以五年为限,小米模式能否战胜格力模式,其潜台词就是五年后小米的营业额能否超越格力。那个时候格力已经是千亿级别的大企业,而小米营业额仅有格力的五分之一。董明珠对于这场赌约十分自信,直接将一个亿的赌约提升到十个亿。其实不光是董明珠,即使在普通人看来,雷军对于小米都有些过于自信了。即使格力五年之内在营业额上没有增长,小米必须要在5年内营业额上翻两番以上才有可能超越格力。这是一个几乎开始就已经失败的赌约。而之后的发展也似乎也确实朝着有利于格力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2015年和2016年,此时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小米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几乎到了被华为、苹果、OPPO等品牌吊打的地步。就当所有人都不在看好小米的时候,小米在2017年依托于对印度市场的开发以及小米生态链的逐渐完善,几乎是爆发了一股“洪荒之力”。如果说对于印度市场的开发带有偶然性的话,当下的小米生态链应该是当初雷军敢于定下赌约的底气所在。
对于“生态”这个词是不是感觉很熟悉,乐视也曾寄希望于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贾跃亭到现在都还没有回国。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小米生态成功了,就在大家根本没有察觉的时候,小米生态链已经逐渐完善了。按照雷军自己的说法,小米生态是从硬件入手的,并且在现有的BAT模式下,只有从硬件入手才能突破。在BAT牢牢抓住网络话语权的背景下,小米避其锋芒,寻找不同的切入点,这可能是小米生态能够发展起来最根本的原因。其次,在小米整体的生态链中,还包括三层,第一层是智能硬件生态链;第二层是内容产业生态链;第三层是云服务。硬件与内容,是平台与内容的关系,而云服务更像是二者的融合剂,可以说小米对于生态链的分析定位极其明确,且具有相当强大的可实践性。在硬件上,小米集中做三件产品,那就是手机、路由和电视,并以此为基础逐渐进入智能家居领域,这确保了小米既能抓住流量,也能保证小米集中精力做好产品。当初雷军做出对生态链的表述是在2015年,而他预计将会3-5年看到效果,而届时恰恰是与董明珠赌约到期之时。
其实赌约并不重要,对于小米而言,最重要的是雷军在心里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规划,并且小米也的确按照这个计划在发展。现在来看,当初雷军应该就预计到了小米在生态链上的发展,他看到了小米将会在未来取得的成就。他看到了,并付诸于行动,就在大家都不相信的时候,奇迹已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