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孙强带来“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的主题演讲。来源/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 摄(下同)
新民晚报讯(见习记者 郜阳)“现在‘中中’和‘华华’已经难以从外形上分辨了,不过‘中中’老喜欢摁着‘华华’,我现在有时也这样辨别这两个小家伙。”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的“爸爸”、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刚说完,台下观众就笑成一片。昨天下午,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绿螺讲堂”举办了第100期特别策划活动:“从米老鼠到孙悟空——克隆技术与伦理”,来自中国科学院和高校的科研专家畅谈克隆话题。
“人类离不开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医学、药学、航空航天、疾病预防研究中的‘人类替代者’,是药品应用于人体之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和可重复性的保障。”台上的孙强娓娓道来,台下的大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孙强告诉大家,体细胞克隆猴证实了猕猴可以用体细胞来克隆,也证明了其可以成为可广泛运用的动物模型。“制备模型猴也是目前团队在做的事。”孙强说,“猴是群居动物,等到断奶后,我们会让‘中中’和‘华华’回归猴群,并监控她们的成长。”据介绍,团队在实验中严格遵守实验动物的规则,尽可能减少动物的疼痛,也用最少但是能回答研究问题的数量。“中国每年实验用猴的数量约为12000头,而克隆猴的诞生能大大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
图说:演讲嘉宾解答听众关于克隆技术和伦理的问题。
克隆鼠“大拿”、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李劲松,克隆猪研发骨干、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李娟,动物伦理研究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孙璘也围绕克隆技术与伦理,为大家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科普演讲,有听众戏称“这几位老师可以克隆出一个动物园”。
自2015年6月底开始,上海自然博物馆以每月3场的频率举办“绿螺讲堂”,至今已第100期,主讲人均为自然或科技领域有考察、有研究的嘉宾。在几乎场场爆满的情况下,组织方自2017年开始了网络直播,总点击量近260万次。孙强昨日也为自博馆的这项活动点赞,“听众很棒,科学素养都很高。”
据悉,“馆研合作”项目是上海科技馆“十三五”教育战略子规划的一部分,旨在通过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建关系,打造硕博及科研人员课题成果科普展示项目,构建常态化的科技成果科普转化机制,将上海科技馆三馆(科技馆、自博馆、天文馆)打造成为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交流发布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