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对话“全国两会”新面孔 “隐身衣” 发明者、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 每一次颠覆性创新都很难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8年03月17日 01:25

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北京摄影报道

国字脸、 微胖,站在人堆里,刘若鹏不是特别出挑的那种。 说话时声音洪亮,思绪涌动。不说话时,沉静内敛,周身所散发,更多是理工男踏实和稳重。

生于1983年的他,有着金光闪闪的履历。25岁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隐身衣”,这一成果论文发表在权威杂志《科学》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27岁获杜克大学博 士学位,回国创建光启科学,团队推出的载人版“旅行者”号、个人飞行喷射包等空间技术创新产品……正在商业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左手超材料,右手飞天梦,对于从0到1源头创新的极致追求,让刘若鹏以“成为一个技术创新者”自居,因此,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埃隆·马斯克在中国的追随者。

今年全国两会,是刘若鹏第一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履职。3月12日晚间,封面新闻记者与这位全国两会新面孔面对面。

哈利波特的“隐身衣”

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哈利·波特》中描绘的隐身斗篷,曾经一度成为全世界 孩子们的终极梦想。 这样的成果,在刘若鹏手里成真了。

2009年,25岁的刘若鹏率领团队成功研发出隐身衣。 这种隐身衣,指定的电磁波频段内,使电磁波转向,绕过被超材料覆盖的物体,造成“隐身”的效果。这一成果在《科学》杂志刊登,引起世界轰动。

出生于陕西的刘若鹏,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时,跟随父母到了祖国开放的前沿深圳,是一个典型的深二代。“隐身衣”研发成功之后,紧接着26岁生日刚过,刘若鹏在深圳创办了研发“超材料”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光启研究院”),包括刘若鹏在内的5个院领导带领两名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光启的名称来自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是约400年前中国著名的东西方文化和科技交流的大家,翻译了《几何原本》,把西方的科技引入到中国并进行融合。“我们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能为中华民族科技复兴作出我们的努力。”刘若鹏说。

随后,光启呈光速般的发展态势,完成从0到1、到工程化、产品化,再向其他垂直行业进行发展的创新发展规律,开创了工业级超材料的全链条全过程体系。

“很多人可能有误解,超材料不是有超能力的材料,而是不同于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刘若鹏说,它是通过超级计算机特殊模型复杂的设计和微纳米的加工,形成的人造物质。对于尖端装备,希望它是眼睛明亮的哈利波特,能够隐身又有探测能力。对于可穿戴设备,它是智慧的,同时又是个小空调,用户使用很舒服。

超材料从实验室走出来需要一定过程。 对于超材料的应用,他表示,目前在国内多个领域已经有实现。首先是国防科工装备上,航空航天领域和舰船领域有很多应用。在无人机尤其是大型无人机上,在汽车工业,城市设施,智能可穿戴装备设备的应用也在不断延伸。”

从特区到新区

左手超材料,右手飞天梦。刘若鹏现在还有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发展商用空间技术及服务的产业化平台,其中包含“云端”号、“旅行者”号、载人版“旅行者”号、个人飞行喷射包等空间技术创新产品。“我们的目的是要打造一个全球性颠覆性技术联盟,引导一场新型空间服务的革命。”刘若鹏如是说。

此外, 从特区到新区,刘若鹏的光启研究所还完成了新一轮的布局。2017年9月份,雄安光启军民融合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光启超材料前沿技术研究院和光启新型发动机先进技术研究院拟在雄安新区规划成立。

为什么会选雄安新区?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刘若鹏表示,雄安新区如果想要在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必须要走出去。

刘若鹏说,回国时去的深圳特区,后来有了雄安。“从一个特区到一个新区,都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正好和企业发展不谋而合。”

至于雄安研究院的方向,刘若鹏表示,和深圳是有明显的区别。一方面比较强化深度的军民融合,尤其是在体制机制上面寻找一些创新的突破,另外一个就是转子航空发动机。刘若鹏表示,这种新型的转子航空发动机,是适用于新型航空器和无人航空器,类似于“心脏”的产品。目前国内还比较稀缺。他透露,目前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今年将在雄安新区以及雄安周边,开建新型发动机生产和制造的技术平台,同时推动发动机进一步的升级。

不能止步新“四大发明”

作为科技领域的代表,这次全国两会,如何推动颠覆性创新和源头创新也是他关注的焦点。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刘若鹏的汇报主题就是军民融合推动源头科技创新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对于发展颠覆性技术是重大的机制创新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刘若鹏表示,在广东尤其是深圳发展探索建立这类新型研发机构,有效解决了科技、产业两张皮的问题,让源头科技创新在组织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奔向最终的价值。

他建议,把这类创新组织纳入到国家队,形成一支国有新兴的拳头科技产业力量。此外,他认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富国强军的重大战略举措,而把尖端军用技术转化为更多垂直行业的新技术新应用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对有条件有意愿的创新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中相关国有企业进行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根据技术创新的新特点,重组整合产业链条与分工,打破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隐形弹簧门’,发挥颠覆性创新技术激活革命性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我们已经开始走上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我们不能止步在新‘四大发明’,一定程度上我们在此前的几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中不是错过了,就是在跟跑,而我们现在在很多领域正在引领世界的进步。”刘若鹏畅想科技创新的未来,“科技创新将带来的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巨变正在到来,而身处其中的我们不一定能马上感受得到,但我们一定要趟出这条新路来。”

对话刘若鹏

从0到1再到100

每一次颠覆性创新都很难

封面新闻:您一直在提颠覆性创新或者源头创新,这个是非常难的。

刘若鹏:对,非常难。这需要从教育、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到共建工业体系,技术垂直行业,工业新的商业模式,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从而带来整个行业的变革,这是一个极为漫长,而且是由全社会很多不同角色的资源都要同时融入和参与这个市场。所以颠覆式创新,绝不是某一个企业一个人能够实现的,这个是属于各个不同领域的人,大家全部都要集中力量合在一起,共同做出的伟大创举,因为颠覆式创新往往意味着就是工业革命。他的周期相对而言也比较长,一般来讲我们现在比较常看到的这些领域来看,在50年、半个世纪左右。

封面新闻:您发明的隐身衣花了多长时间?

刘若鹏:我们大概是15年的时候,这是因为我们抢了30年的时间。

封面新闻:缩短这30年靠的是什么?

刘若鹏:靠好多,最主要靠的是机制创新。

封面新闻:您一直在提0到1的源头性的创新,颠覆性的创新。您也经常提到,从1到100的创新,如何理解?

封面新闻:刚刚做完1,总不能站着不动,接下来技术的工程化产品化,实现从1到100。0到1非常难,1到100的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很多要突破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国防军工、尖端装备,这个0到1确实已经算是做了,接下来就是持续规模、应用等等。如果把现有的应用和技术进一步辐射到其他的领域,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汽车工业,可穿戴设备,这里面还有好多创新。

封面新闻:从1到100的过程当中,也是有很多创新的点。

刘若鹏:对,你在同垂直行业领域里面,主要考验的就是持续性的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也就是企业经营尤其是科技企业经营这一套。像原创的东西,一般都有很强的行业辐射能力,我们肯定还会辐射到其他的垂直行业,我们辐射到其他的垂直行业的时候,实际上还要再做半次的0到1,我不敢说一次的0到1,但是至少要做半次的0到1,但其实做0到1是非常难的事儿。

不是马斯克的追随者

想成为伟大的创新者

封面新闻:您身上有很多标签,很多人认为您是马斯克在中国的追随者。您自己怎么看?

刘若鹏:其实从大家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讲,大家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都是同一类型的。无论是早期的英特尔也好,波音也好,都是从无到有,从0到1。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家肯定是有非常相似的理念,倒不是说谁一定要学谁。我们整个生产力、科技、社会的发展,其实都有很多这种非常伟大的创新者,他们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做了很多的努力,堪称为伟大。作为科技工作者,未来我也能成为跟他们一样的天上的一颗星星,这是最高的人生追求,就是希望自己的人生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体验过程,而且是为整个族群能够做一些真正有推动力的事情。具体所做的内容来讲,我也涉及到临界空间,涉及到一些航空,还有一些尖端装备,但是我做的东西跟马斯克做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是不同的东西。

封面新闻:但是牵引你们往前走的理念,关于创新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

刘若鹏:我认为是有一撮人就是这个理念,其实蛮朴素的,就是为族群做一些事情,如果看一下我们的创新纲领,就说得很清楚,说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

跳出行业专业看问题

“履职让我构建了更全面的思维模型”

封面新闻:第一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履职,现在会期过半,谈谈感受吧。

刘若鹏:感受很不一样。

封面新闻:怎么不一样?

刘若鹏:来的时候我也有一些心理准备,因为毕竟我们有这么多年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实际上也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在观察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发展上,可以去结合实践提一些比较好的建议,毕竟我们是在战场上打仗的,超材料我干了15年,从0到1,把1闭环掉,所以还是有非常多的体验度。我们的政策哪一些是需要去加强的,哪一些经验是需要推广的。来了以后,参加了很多讨论,也会让我去换一个视角看很多事情。跳出专业行业的视角,从区域发展,国家的发展体系性等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很多问题,其实还是有蛮大的收获,会让我们去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一个思维模型。

刘若 跟随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