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欢迎仪式,4月6日,载着4500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探索一号”,低调地回到了三亚,TS07-01航次画上圆满句号。
“长期的海上应用能不断提高潜水器装备本身的技术能力,同时也能为科学探索提供、创造更多机会。”组织TS07-01航次的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该航次,我国形成了新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载人潜水器海上运行管理规范和标准,标志着我国深潜事业进入从自主研制载人深潜器到拥有世界先进运行和作业能力的崭新时代。
对今年开始试验性应用的“深海勇士”号来说,这些具有重要意义。
加大下潜密度降低潜次成本
未来有望比肩美国“阿尔文”号
“深海勇士”号是我国继“蛟龙”号之后的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深海勇士”号是“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的重大任务。该任务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2研究所牵头、国内94家单位共同参与研发。
唐古拉山摄
历经8年艰苦攻关,在“蛟龙”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研发团队进一步提升我国载人深潜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有力推动我国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2017年夏天,“深海勇士”号在南海进行了为期46天的海上试验,高频率下潜28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534米,共完成388项测试,潜水器上设备工作稳定、可靠性好。
去年12月1日,“深海勇士”号正式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验收结果显示潜水器总体性能优秀。依据经费额度计算,该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
验收会上,作为业主单位,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当时就提出,我国载人深潜研制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载人潜水器的运行与作业能力也需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希望通过国产化率的提高以及未来的高效应用,大幅降低“深海勇士”号使用成本,与性价比高的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相比,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TS07-01航次中,“探索一号”坚持每天下潜,连续下潜17天,打破了之前国内连续4天、日本连续10天的下潜纪录,并保持潜次平均水中时间不低于8小时、52小时内连续下潜4次的纪录。
唐古拉山摄
夜间布放
“其中包含1次六级海况的布放与回收,3次晚上布放和3次晚上回收。”该人士表示,这进一步检验了深潜器对极端海况环境的适应性,增强了载人深潜的全时段作业能力。取得的104个大生物样品和大量调查数据将用于下一阶段的科学研究。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负责航次安排的人士告诉记者,在今年开始的试验性应用中,“深海勇士”号将在南海、西南印度洋完成30多个下潜任务,其中包括在南海开展6个考古潜次。
拼心理拼耐力
最重要的是对潜水器足够了解
驾驶潜水器的潜航员也被称为“深海的哥(姐)”。
2017年12月7日,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布了这样一则通知,面向海内外招聘“深海勇士号”驾驶及运行维护人员3—5名,也就是潜航员。
应聘条件看起来并不高。
但之前有关人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潜航员和航天员的心理测试考官是同一套人马,只是航天员对生理素质要求非常高,潜航员的选拔更看重心理素质。
因为载人球舱舱内空间狭小、封闭,面对深海漆黑孤寂的环境,苦坐十余小时,容易出现“幽闭症”,会因为恐惧导致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
报名者接受的一项专门的心理素质测试叫“坐小黑屋”。在一个狭小、漆黑的模拟空间,除去身上所有物件,持续呆了十几个小时,以测试心理耐力和承受力。
与航天员相比,潜航员对耐力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
潜水器从布放入水到回收至甲板,最长可达十来小时,在此期间,潜航员只能靠吃巧克力、牛肉干充饥,不能休息,不能上厕所,一直是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
在舱内工作的几小时里,潜航员基本趴在观测窗前,但由于水的折射,操作时在视觉上会有偏差,尽管如此,还需要用机械手取得海底生物,这需要潜航员在陆上训练中反复进行看起来有些乏味的机械手操控专项训练。
最重要的是,潜航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在对潜水器足够了解的基础上。
在此之前,我国分别于2006年、2013年启动了两批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学员选拔工作。特别是第二批选拔的6名潜航员里,首次出现了两名女性。此次选拔的7名潜航员学员里,也有两名女性身影。
与此前一样,对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潜航员学员的培训主要也是由中船重工集团702所负责的。
“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参与潜航员学员培训的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胡震告诉记者,正式潜航员需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潜水器系统各种设备及辅助装置的操作技能;水面支持设备的操作维护技能;能够完成正常的下潜任务;能够在海上进行下潜前后的检查和维护工作;能够通过更换设备部件排除故障。
“潜航员学员的培训内容非常多,包括理论知识、设备检查维护、机械手操作、模拟驾驶等内容。”胡震说,此次选拔的7名潜航员学员全程参与了潜水器部件验收、组装、实验、陆上联调、水池实验和所有海试任务。经过培训,两名新晋主驾成为实习潜航员,实习期为期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