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你休假了吗?今天来聊聊跟假期有关的事儿。
不过,要聊的这个假期跟“五一”没啥关系,而是如今更常见的“双休日”。
如今的一周休两天,在多年前还是个奢望。不过,从23年前的今天——1995年5月1日起,这一奢望变成了现实。
从建国初期一直到1995年,国人一直处于“单休时代”,一周需要工作六天,每天8-10小时不等。虽然有着星期日休假的规定,但是真正能享受到假期氛围的人还是少数。
由于一周只有星期天能休息,那时的上班族到了周末,大多是在家打扫卫生、看望老人、陪孩子等等,从早忙到晚,有人感叹“周末比在厂里上一天班还累”。
这样一来,人们到了星期一往往打不起精神,“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就成了当时的流行说法。
原国家科委官员孔德涌说,一周五天工作制度的提出,源于学者们的出国考察。
1986年,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率先提议实行双休日。“老胡经常出国考察,发现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实行五天工作制度,不但没影响国家发展,反而拉动了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于是请示科委主任宋健,希望在国内实行五天工作制度。”孔德涌回忆,宋健批示可先行研究。
1979年赴联合国参加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会议筹备会的胡平
胡平的建议浮出水面后,质疑声音不断,不少人担心减少工作时间会影响国家建设。
不过,科委的研究组调查发现,国内一周六天工作制的效率并不高,上班时间织毛衣、嗑瓜子的现象比比皆是,工人实际的工作时间比实行五天工作制度的欧美国家还要少。此外,80%的受访者对五天工作制表示了支持。
小规模的五天工作试点,也在科委内部展开。尝试中发现,五天工作制非但没有影响工作成绩,反而效率更高。
1993年前后,科委联合劳动部等部门向国务院汇报,后经全国人大讨论决定,1995年5月1日,双休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
突然多获得一天假期,人们很兴奋。但对于部分老百姓而言,最初在兴奋之余多少有些不适应。
当时国内各地的多家媒体都报道称,“第一个双休日,大家忘了‘今天我休息’,仍跑去单位上班”;还有人对这多出的一天无所适从,称“待在家里还真不知道该做什么”。
经历短暂的不适应之后,人们还是开始了规划这难得的两天假期,“周五晚上聚友狂欢、周六操持家务、周日休息恢复”成为很多人生活的新习惯。
人们有了更多时间逛街、看电影、旅游,生活向娱乐休闲化转变,这样的转变也带动了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等的蓬勃发展。据媒体报道,到2006年,双休日就已撬动了超过2万亿元的大市场。
休假模式的改革并没有就此停止。
2015年,国务院曾下发通知,首次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尝试“周五下午+周末”的2.5天弹性休假模式,通过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
不过,到去年年中,先行尝试这项措施的地区多已因“事情忙得做不完”“觉得不合适”等原因暂停实施。
今日话题:
你希望休假制度做什么调整?
综合:《新京报》、新华社、《半岛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