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知乎盐Club大会上,总有你喜欢的知识风味
   来源:环球网     2018年05月21日 02:07

5月19日,知乎年度最大品牌盛典第五届“知乎盐Club新知青年大会”与知友相聚北京751 东区故事D-Live 生活馆。作为集结知乎站内各领域优质用户、优质机构品牌,名人、艺人的极具影响力的知识跨界盛会,本届盐Club吸引到了陈佩斯、郎朗、张译、华少、郑钧、VAVA、Caster舞团等明星以及50多位知乎优秀回答者齐聚新知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知乎盐Club”还请来十数位新知大咖为现场知友们带来满满的“盐”味干货,物理学家李淼,文化学者、作家马家辉,微软小冰全球负责人李笛、领克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朱凌、《吐槽大会》人气卡司史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王瑞恩、卫视节目研发专家张皓翔、知名时尚博主深夜发媸徐老师、南亚文化青年学者何赟、英国认证语言病理学家孙斯扬、中国著名悬疑小说作家蔡骏、回形针PaperClip作者兼制作人吴松磊、米果文化课程总监与知名辩手黄执中、丁香医生医学总监田吉顺、天体物理在读博士刘博洋、著名导演霍建起等嘉宾在白天场轮番上台,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新知分享。

李笛:没有灵魂的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吗?

去年Alpha Go在棋坛上的精彩表现让人工智能话题再度成为热点,无数网友开始关注、讨论关于人工智能的各种问题。而在本次“知乎盐Club”中,微软小冰项目全球负责人李笛,就亲自讲述并直观展示了他对人工智能的前沿洞见。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有专人负责通过搜索引擎将网络上繁杂的非结构化的信息,结构化变成知识图谱,这项工作被长期定义为“提纯”,比如一句“马里亚纳海沟竟然有一万多米深好恐怖”中,“好恐怖”这样的信息往往会被认为是杂质。但李笛表示,在四年前的某一天,团队突然发现,一个面向情感的人工智能的图谱,在完成情感框架的时候,竟然对“好恐怖啊”产生了反应。

随后他们发现,他们引发了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创造的新的流程,这一流程与过去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调诱发源诱发人工智能创作。这就要求诱发源必须足够丰富,且能让人工智能产生非理性的、偏感性的反馈,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创作,这种诱发机制实际上与人类的创作已经比较接近了。所以,当李笛团队负责训练人工智能的时候,能切身感受到其快速的成长,“就像一个孩子,突然长大了”。

但李笛也坚持一个观点:“当我们在进行人工智能各个方面的探索的时候,我们不停地在发现,并不是人类的完美值得人工智能去拟合、学习。而恰恰是包括在座的各位和我们本身,我们的不完美才是人工智能要去学习的,因为这些不完美并不是杂质,而是最珍贵的部分”。

史炎:幽默是一种性感的刚需

不管你是天生爱吐槽,还是钟情脱口秀,亦或者是没事喜欢看看综艺,那你一定看过《吐槽大会》。对于幽默,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总结出一条公式,“现实+梦想+幽默等于智慧”,而在这位工科出身的脱口秀演员史炎看来,幽默应该跟吃饭、睡觉、爱、喜欢的东西是一样,属于人类的刚需,而且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一种很性感的刚需”。

在这位脱口秀达人看来,幽默并不仅仅是一门能将全场人逗乐的技术,其最核心的地方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一种面对世界,尤其是面对挫折的态度。比如苏东坡,虽然他被贬多次,但依然以一种幽默乐观的精神对抗生活中的挫折。

而对于脱口秀这种表现形式来说,史炎认为,应该是“一个有趣的人在台上讲段子,而不是一个人在台上讲有趣的段子”,“它就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表达的一个过程。你不需要成为另外一个人,你也不需要扮演另外一个角色,只要做自己,挖掘自己就好了”。

诚然,对于脱口秀演员、甚至戏剧演员来说,幽默必然是刚需,但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中一样需要幽默的元素,一样是需要通过幽默的精神挖掘内心,以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

马家辉:交友以自大其身

专栏作家马家辉认为“不管什么年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把心打开,把耳朵打开,我们都可以好好地交朋友”。更进一步来说,不论性别、年龄、财富、专业有何不同,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并为此感到懊恼的时候,都需要“交友”来进行自我的壮大。

“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这句话源于胡适所说。在胡适所处的那个没有手机、电脑、互联网的年代,人们交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应酬,所以胡适本人非常鼓励他的朋友们写传记文学,并通过阅读这些传记作为交友的重要依据。和八卦不同,如果说八卦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批判,那么传记更像是一种人格的教育。人们通过阅读名人的传记,也能从他们遇到挫折的经历中获得启迪,积累面对生活的勇气。

另一方面,书写、阅读传记也是扩展自我边界的一种手段,“不管你的学位怎么样,你还是需要成长,需要拓展你的边界,读传记就是交古往今来的朋友,可以透过别人生命的历程,他的想法、故事来拓展你生命的边界”,马家辉在现场点评道。

何赟:外语研习者的奇异秘境

提到印度,大多数人会想到什么?是让人难以理解的种姓制度?还是大火的宝莱坞电影?当《摔跤吧,爸爸》大火之后,许多网友纷纷在知乎上发问,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印度的相关文化。今日南亚文化青年学者何赟就在知乎盐Club现场讲述了自己前往印度时,身体上以及精神上的体验。

说到印度文化就一定要提到神像,就一定要提到婆罗门。诞生于2000年前的文献《摩诃婆罗多》当中,就通过记载婆罗门之间英雄史诗,描述着印度的诞生,所以印度的神像不仅仅是宗教的标志,也是印度人文化、习俗、甚至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印度教的信仰里面,他们以十亿年为单位计算时间,他们用整个宇宙来做容器,实现他们吹下的大话。所以你才能理解印度的拖沓、消极、散漫”,何赟在现场解释道。

无论是前往未来的快车道“人工智能”,还是帮你交友的“传记阅读”,亦或者是教你乐观面对人生的“幽默”,诸多思想、文化、观点的碰撞,都让现场知友意犹未尽。而知乎也正是通过线上线下的连接,让更多人发现更大的世界、变成更好的我。

人工智能 张译 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