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日前公布了一张面纱星云(The Veil Nebula)的最新奇幻照片,画面十分震撼。
据悉,面纱星云是在天鹅座的一团由高温电离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是一个巨大的超新星爆炸后的残骸,该爆炸发生于约8000年前。爆炸残余物质绵延了大约110光年的区域,与地球相距约2100光年。
NASA称,这张照片是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通常,面纱星云是相对黯淡的。
经典中的经典:蟹状星云
蟹状星云位于金牛座,距离地球大约6500光年,大小约为12×7光年,亮度是8.5星等,肉眼看不见。
对蟹状星云最早的记录出自英国的一个天文爱好者(1731年),1771年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在制作著名的“星云星团(M)表”时,把第一号的位置,留给了蟹状星云,编号为M1。
1892年美国天文学家拍下了蟹状星云的第一张照片,30年后天文学家在对比蟹状星云以往的照片时,发现它在不断扩张,速度高达1100公里/秒,于是人们便对蟹状星云的起源发生了兴趣。
由于蟹状星云扩张的速度非常快,于是天文学家便根据这一速度反过来推算它形成的时间,结果得出一个结论:在900多年前,蟹状星云很可能只有一颗恒星的大小。因此1928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次把它与超新星拉上了关系,认为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遗迹。
中国宋朝司天监对那次爆发作出过观测,史料中有以下记载:
“己丑,客星出天关之东南可数寸。嘉祐元年三月乃没。”
《宋史·天文志》:“宋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末。” 《宋史·仁宗本纪》:“嘉祐元年三月辛未,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
《宋会要》:“嘉佑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