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场景金融:如何突破场景搭建和获客活客瓶颈
   来源:卡比里斯     2018年09月04日 12:51

大数据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生产资料,在供需结构变化和网络金融冲击下,场景金融成为商业银行在数字银行时代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具有发展场景金融的优势,但也存在场景搭建、客户体验、获客活客等方面的难题。进一步发展场景金融,可从战略、业务和客户三个层面分析。

一、场景金融是数字银行时代的必然产物

场景金融,就是在不同活动场景中嵌入金融服务,达到金融服务场景化目标,从而直接触碰客户需求痛点,为客户带来便捷、友好的使用体验。场景金融是数字银行时代的必然产物,可以从驱使因素和诱导因素两方面分析。

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的驱动因素

一是供需结构改变要求寻找“出路”。网络金融发展为客户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空间,金融供给从传统物理渠道时代的短缺迅速走向移动互联时代的过剩。所谓“过剩”,从绝对层面看,就是网络科技发展使金融边界变得模糊,各类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金融总供给超出市场需求容量;从相对层面看,客户需求与偏好发生转变,批量化、同质化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造成金融供需结构性失调。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以场景为入口的渠道布局,以解决客户痛点需求为目标实现引流机制的结构化调整。

二是网络金融的冲击与推动。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加速向金融领域扩张,打破了传统金融秩序。互联网企业跨界经营的成功要诀在于对网络应用场景的捕捉和开发,余额宝、微信红包、百度钱包正是基于网络小额理财、网络社交、网络搜索等场景需求开发的服务工具,其诞生对于整个资金市场的存储结构及支付体系带来了颠覆性影响。由此看来,场景金融带来的巨大红利必将吸引更多竞争者参与其中,“场景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

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的诱导因素

一是为数据收集提供“入口”。场景是银行接触客户的载体,也是捕捉客户行为、洞察客户信息的窗口,商业银行只有搭建便捷、舒适的场景,才能被客户高频接触和使用,从而达到获取数据的目的。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能够准确反映客户的真实需求状况,为银行优化场景、改进服务提供指向。总之,以场景获取数据,以数据分析需求,以需求改善场景,商业银行只有建立起这样一套自我完善的生态机制,才能在数字银行时代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二是为数据变现提供“出口”。数据资料的整合与利用,最终目的是实现价值输出。网络应用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大幅提升了场景覆盖广度和触及深度,也为银行拓展价值链条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未来随着线上线下一体化加速推进,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场景还将浮出。所以,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挖掘新的应用场景,才能为获取客源提供保障,数据资料的价值也才有机会得到更大程度释放。

二、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面临三大难点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纷纷致力于场景搭建,积极将金融服务嵌入到非金融服务领域,如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力支持电商业务发展,中国银行围绕“海淘”推出跨境电商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招商银行依托“掌上生活”APP拓展信用卡业务边界,这些都是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的典范示例。商业银行凭借资金、客源和公信力等优势,在发展场景金融方面表现出强劲势头,但也面临一些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场景搭建没有形成系统性,难以保障覆盖度。商业银行的场景搭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体系,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嵌入式场景金融的发展中没有建立完整的价值链条,易于忽视一些场景或存在滞后性,限制了场景搭建的广度和深度。相对而言,互联网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对场景挖掘的敏感度和执行力明显强于商业银行,如微信、支付宝与共享单车的合作就是把握了共享经济的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必须首先提升场景拓展能力。

二是技术与互联网公司差距明显,影响客户体验。体验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商业银行的难题,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严格防控削弱了客户使用体验,场景金融的吸引力也大幅降低。反观互联网企业,凭借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识别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保障安全可控的同时大幅简化流程,提升客户体验,为场景之争赢得有利局面。因此,体验与安全的兼容性问题只有通过信息科技才能解决,攻克技术难关是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必须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是金融与科技没有充分融合,获客、活客能力受限。大多商业银行的主要获客渠道仍然是物理网点,通过线下向线上输送客源,这种导流机制不仅获客成本高,还阻碍银行线上线下联动优势的发挥。同时,银行的金融工具缺乏金融以外的其他属性,客户活跃度不高,场景使用频率受限。银行获客、活客能力的背后折射出金融与网络科技的融合问题,也是银行发展场景金融最大难题。

三、从战略、业务、客户三个层面发展场景金融

发展场景金融的诸多难题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理念,把握数字科技带来的机遇,从战略、业务、客户三个层面系统规划和构建场景金融发展思路。

战略层面的推进

首先,要扩大基础设施覆盖,为场景金融提供“硬件”支持。一是大力发展移动金融,移动金融具有“分享、开放、互动”特征,体现了“普惠大众”的宗旨,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电商发展,是商业银行基本竞争力的体现。

二是大力建设数据平台。据统计,国外领先的商业银行每年约将税前利润的17%-20%投入数字化转型和创新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向国际看齐,加大对数字技术投入力度和人才培养力度,为银行业务的场景选择提供数据支撑。当前,许多国内商业银行在大数据技术上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建设银行依托“新一代”企业级数据平台,通过“实时数据仓库”提供并发访问和实时服务,“模型实验室”依托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支持大数据模型研发并快速投入生产。

其次,要完善内部系统建设,为场景金融提供“软件”保障。

一是拓展信息系统建设,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系统广泛应用将推动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银行信用中介弱化,转而以信息中介连接供需双方。商业银行可致力于打造集金融账户和生活场景于一体的综合类账户,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和价格信息服务,实现资源供需双方的自动均衡匹配,从而大幅降低成本、简化流程,提升场景之争的竞争力。

二是优化风险系统建设,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尤其是数字货币诞生以后,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各类风险,大数据应用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形成更完备的风险洞察力,提供科学、系统、实时的信息,利于商业银行使用情境分析工具模拟投资的风险、压力和回报。商业银行的场景金融策略应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管理,将风险分析结果集成到系统和流程中,实现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均衡。

业务层面的推进

首先,要加强外部合作,扩大产业布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合作既能突出优势、弥补不足,又能促进发展、创造机遇,商业银行应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

一是业务合作,以金融服务为源点,全渠道追踪客户非金融服务需求的价值链条,基于价值链条上的各类应用场景分析合作可能及合作形式,构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合作模式。加大在养老、旅游、学校、社区、医院等前景产业方面的投入,深挖高密度、高活力、高价值的应用场景;密切关注新能源、环保、生物科技等朝阳产业发展,把握一切合作机遇。

二是技术合作,探索推进与“BAT”、华为、科大讯飞等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深入探索合作空间,充分利用新技术催化金融与互联网之间的化学反应,打造更加智能、便捷的应用场景。比如,中国银行与腾讯携手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开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双方在业务资源和科技水平方面的优势互补,成为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技术合作的一个案例,现在这样的跨界合作越来越多。

三是数据合作,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数据分析结论”这种新商品将被“摆上货架”,引进这类经过清洗建模后的数据结果,将有助于填补自身数据空缺,为商业银行科学化扩大产业布局提供有力支撑。银行应扩大同专业数据公司或移动终端设备、传感器网络公司合作,形成一体化数据供应链体系。

其次,要协同线上线下,完善生态体系。未来银行场景金融布局应当是以大数据为主轴、以个人场景金融和产业场景金融为两翼的生态体系。从个人场景金融来看,商业银行必须协同线上线下,运用数据决策丰富渠道入口,为获取客源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围绕客户“花钱”与“赚钱”两大基本需求丰富场景搭建,满足客户各类生活所需,并利用大数据平台打通客户视图的社交数据库,赋予金融工具“社交”属性,打造完整的社交金融生态圈。

从产业场景金融来看,“互联网+”模式已经渗透到不同行业,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产业立体化发展,供应链与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相互交错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商业银行在产业链中的核心要务是解决流动性、支付交易和风险控制三大需求。商业银行应通过全渠道追踪企业客户服务需求的价值链条,充分利用线下网点导流能力,发挥银行资金、信息、风控等优势,产业场景的搭建必须依托产业链数据分析结果满足企业需求。

比如,2017年6月16日,国内首家O2O银行——江苏苏宁银行正式开业,背靠苏宁集团的IT和大数据实力,聚焦零售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基础业务,将分别建立对私和对公的CRM系统,发挥在获客、运营和风控等方面的双线融合优势,为客户带来线上线下全场景服务。苏宁银行定位于“科技驱动的O2O银行”,在科技运用和场景探索方面表现出较强活力,对其他商业银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客户层面的推进

首先,要以客户需求引导产品创新。场景金融的灵魂是抓住客户真实需求,大数据技术能够解决客户需求的细化和量化问题,使商业银行的场景搭建更加有的放矢。在传统的金融供给中,银行主要基于运营经验和市场分析,掌握“客户会购买哪些产品”的信息,据此提供具有普适性的金融产品。而互联网时期,市场结构从供给方偏向需求方,银行必须通过科学的大数据分析,准确洞悉“客户希望银行做什么”,才能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各渠道和截点上的数据利用,通过对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清洗、计算,动态追踪客户交易、资金和搜索行为的变化,精准化定位客户需求,为产品创新及场景搭建提供科学指引。

其次,要以客户体验敦促服务改进。商业银行的场景搭建既要保量,更要保质,场景的“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可获取性,保障客户7*24小时在不同场所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银行服务,只要客户有需求,服务就能触手可及。

二是便捷性,要加大对识别技术、AR/VR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金融工具的交互能力,改善客户操作体验。

三是针对性,要基于客户碎片化、个性化需求,为每一位客户量身定制特色服务,如建设银行利用网银、手机银行等渠道打造“千人千面”的一站式运营系统,实施精准营销策略。

今后,商业银行应继续围绕客户需求推进改革,着力打造更加开放、协同和智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全面提升场景金融的服务能力,最终实现为每一位客户打造无所不在的“私人银行”。

商业银行 场景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