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技术
杨富林
[摘 要]我国目前地质灾害发生率不断上升,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问题。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为了更好的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问题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對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1-0073-01
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分别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当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会产生地质灾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研究表明,采取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地表下的硬壳,随着地球的不断演化逐步形成了地质环境。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理论
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自然运动作用下或者人为不合理作用下,导致土地出现移动的现象,地质灾害的发生会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最主要包括相互反馈、相互印证体系,详实的勘查资料与正确的勘查结论有助于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在后续的每项工作中,不断完善与深化前期工作的不足,以此不断深入认识地质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质观点,二是工程观点。其中地质观点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工程观点是解决引发地质灾害的问题,以此达到防治地质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打破重复的“开拓”与模仿式的“创新”,保证集中有限财力建立与我国地质灾害形势相符合的科学技术体系。
3 地质灾害风险识别
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重在关注地质环境要素变化,通过建立风险概率函数,求解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可能孕育地质灾害风险的组合概率。风险概率函数可表示为R=f(a,b,c,d,e,f;t),6个随时间(t)变化的自变量分别代表地貌形态、成分结构、初始状态、激发条件、环境因素和成灾条件,简称“六要素识别法”。(1)地貌形态的变化可能引起内部应力作用的调整而损伤破坏岩土结构;(2)地质体成分是土体或岩体,土石颗粒是棱角的还是磨圆的,级配是均匀的还是“等粒度”的,岩土结构是松散固结的、胶结结晶的或层状块状、顺向坡或逆向坡决定了其易变性或敏感性;(3)地质体的地下水赋存条件、初始形变和初始应力状态等及其变化;(4)引发地质体变化的降雨、地震或工程活动等激发条件的作用强度及持续时间;(5)崩塌滑坡-碎屑流冲入水塘或江河而显著放大灾害效应或造成远程危害的环境条件;(6)成灾条件是指地质致灾因素与承灾体或受害对象遭遇的可能性。
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准备)、自我应急(处置)和自我救治等“六个自我”是基层组织带领当地居民为防治地质灾害而自觉建立与实施的一种工作体制,是立足“自我”有效减轻地质灾害的一种工作体系,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城乡社区或工程企业为应对地质灾害而进行自我风险管理的有效减灾行动。地质灾害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应对,突出强调所在地区居民减灾的自发性、自觉性和实时性,追求减灾成本的最小化和减灾效益的最大化。
4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1)隐患识别基层化:倡导当地人自我识别地质灾害隐患;(2)调查监测实用化:调查监测资料能够直接服务防灾减灾;(3)风险管控科学化:依据科学认识主动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风险;(4)信息共享实时化:数据信息采集传输与处理结果能够实时共享;(5)预报预警超前化:警示服务信息超前发布,简明易懂,指导行动;(6)公共服务多样化:公共服务活动如培训班、报告会、演播互动和避灾演练等,纸质媒介如书籍、报刊、展板、挂图、折页、游戏卡等,音视频如广播、动漫、电视和电影等;(7)防治效益最大化: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综合考量;(8)应急处置属地化:应急响应工作属地为主,外援为辅;(9)防灾减灾法制化:依法分解防灾减灾责任,明确不同层面的责任分担,破解人治混乱和资源浪费的“魔咒”。
5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技术
5.1 地表和地下排水技术
采用地表与地下排水技术来防治地质灾害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是通过减少地表水的入渗、将滑坡体内的水体排除,使滑坡稳定性得到增强。但水对地质灾害体有着一定的影响,不仅能增强岩质地质灾害的静水压力与渗透压力,而且地下水还有助于降低滑带的摩擦系数。
5.2 抗滑桩技术
抗滑桩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使用最广泛的技术,这种技术是最为传统的地质防治措施。抗滑桩能将滑坡推力传递到稳定的岩土体,其对滑坡的状态与变形破坏有着改善作用,有效实现滑坡的稳定状态[4]。同时,抗滑桩能够控制位于其上部滑体的变形破坏过程,使整体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5.3 阻滑键技术
阻滑键与抗滑桩有着相似之处,两者同属支撑体系。但抗滑桩不仅考虑到抗剪与桩体的垂向展布,而且还考虑到受力分布差异的变化。阻滑键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其对滑坡与危岩体的荷载的支持有着良好的效果。
5.4 档土墙技术
挡墙也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其采用的是浆砌块石实施的,但是浆砌块石挡墙施工中会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有反滤层不合理、排水孔与反滤层无水力联系,等等。
5.5 格构技术
这种技术一般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但在实际中也有采用浆砌块石。格构技术在型式具有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人字型、方型等[5]。如果滑坡整体的稳定性较差,则可以将现浇钢筋混凝土、锚杆、预应力锚索进行加固。
5.6 土工技术
土工合成材料的拉伸强度、延伸性十分有效,同时其具有的水力特性能够起到较好的加筋、隔离、防渗等作用。将其应用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有效减少土石方量,对提升工程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灾害,其对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发生地质灾害后,地质环境也会有所变化,给人们的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因此,研究地质灾害风险识别方法以及防止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视认识,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金梅,何莉,刘照艳,蒋芳,黎柏宏.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29(10):43-47.
[2] 王雁林,姚翔龙,郝俊卿.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探讨[J].灾害学,2016,31(02):119-122.
[3] 李永红,范立民,贺卫中,刘海南,姚超伟,杜江丽,仵拨云,彭捷.对如何做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探讨[J].灾害学,2016,31(01):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