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群体在城市文化建构中的身份认同塑造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18年09月30日 18:00

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文化主体性.pdf

缪祥丽

[摘 要]群体是构成城市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导力量。置身于当代城市或是乡镇的群众,每天都在被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影响,根据不同群体的认知水平,形成不同的城市文化认知。因此,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身份认同感,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不仅发挥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而且对和谐社会及城市文明进程起到推动作用。本文以群体的身份认同塑造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升群体在文明城市构建过程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群体;群体文化;群体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1-0183-01

1 群体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

群体,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或者说是由多种生物个体所组成的整体。城市是由不同结构、层次的群体组成,包含客观世界与主观事物,而群众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相互性过程,是群体形成的基础,群体里涵盖了个人与集体,在群体与城市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群体文化。群体文化是构成城市文化的主体,当前的群体文化是主要依据群体结构、成份来归类,比如青年群体、民族群体、消费群体等群体结构,在构成这一群体时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某种文化认同的共性,于是形成群体文化。

城市的形成,离不开大众群体作为基石。划分城市的因素掺杂着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如果将城市拟人化来看待,那么人们对城市身份的认同,是划分城市与非城市、某种特地区域及非区域的标准。在这里都谈到的对群体及城市身份认同,那么什么是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源于西方文化研究,是指个人与某种特定文化的认同,在我国身份认同中主要表现在文化认同、集体认同、族群认同等方面均有研究。在本文中的身份认同表意上是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但是主要研究群体如何通过构建自身的群体身份去建构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2 群体身份认同对城市文化建构的重要性

在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参与者与践行者,随着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减,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群体文化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占重要部分,大力发展群体文化,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群体文化认同的形成,对城市文化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文化本身是一种影响思维的意识形态,群体文化的形成对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城市文化认同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城市文化发展传播过程中,群体文化认同感一方面是城市文化的受众,也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当群众对城市文化认识具有一定共识时,说明城市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吸收,而群众扮演着二次传播者的角色,通过群体的力量对群体文化进行二次甚至多次传播。对城市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吸收,在传播和实践过程中,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群体认同对城市文化构建具有一定的服务作用。就借云南省的旅游业为例,就这个例子而言本身就是对云南旅游业的一个身份认同,很多人提起云南首先想到的就是旅游。在几年来的旅游事件上,或好或坏的“恶导游”事件频发,给外界对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不一样的眼光。这些事件中,导游作为群体成份之一,与游客的交流沟通中无一是在传播云南文化,这也算是城市文化之一,恶性事件的发生,其中一个原因与对城市文化的正确认知有很大关系。对城市文化具有正确认同感和价值观念的群众,从思想认识上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过程中,他会将个人利益融入至社会利益之中,在服务大众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层面也是服务于城市文化中去,将城市文化有效地传播给外来受众,让他们了解本土文化及特色,将自身价值上升至社会格局。

3 如何塑造城市文化中的群体身份认同

3.1 认知性建设

究其根源,城市文化建设出现弊病,首先肯定是大众对其认知出现问题。站在传播学研究角度,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源于信源,那么城市文化形成及传播的根源皆为大众,所以只有对症下藥,从源头开始根治。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认识水平受限于个体本身的认知,同时也受限于城市文化传播方式,如今大众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文化认知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多大难度,在社区文化及社区工作者的指导下,认知程度具有不断健全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也需要文化的不断渗透,才能得到有效完善。受众在认知过程中,缺乏有效性指导会使得传播效果不明显或是传播不到位,政府人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有利于群体正确认识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向及目标。然而,城市文化形态的传播方式对群体文化认知的渗透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传播效果才有利于群众认知程度的提升。

3.2 参与性建设

多元的社会文化渗透下,城市文化传播过程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受众在文化认知和认同感建设过程中,缺乏参与与实践,很难达到城市文化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社会与城市都是在国家把控监督下,带到受众面前的是滤过后的拟态环境,人们很难对城市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也很难融入到健康城市发展的需求中去。虽然,群体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群体是文化的重要实践者,在当下的社会文化形态中所展示出来的群体,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群体少之又之,大多数原生代本土城市文化里成长而来的人,他们对城市的情感,家庭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展现了他们所参与的城市文化。作为文明城市的构建者,应当充分运用群体文化力量,将群众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让个人明确自身在城市文化中的身份认同,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具有传播和实践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只有让群体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来,才能加深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的来之不易,将会倍加珍惜在城市文化。

3.3 互动性建设

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群体的互动性建设。城与人的有效互动,使得这座城市具有一个“活”起来的身份,它是有生命力、有活力的有机整体。群体文化促进城市文化的形成,城市文化带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他们是紧密相连的关系,然而这样的互动过程最显著的表演莫过于当前的“广场舞大军”。为何当下广场舞甚为流行?当然离不开形成这中文化的大众群体,在广场舞中,群众的参与互动性极高,因此导致形成了具有广场舞群众身份认同的群体文化,在这种文化中,群体身份认同感的建立拉近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距离感,而舞群外的陌生人并不具备广场舞者身份认同,自然与其产生距离感,因此,身份认同建设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设。然而,因为对文化认知的过于热衷或是偏爱,使得广场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环境具有一定冲击,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打磨,最终将会出现适应城市文化发展的中和文化。

3.4 认同性建设

“你是谁?怎么证明我是我?”面对来自于对身份的质疑,怎么获得身份认同?当下产生这样乏味的质疑,往往说明的是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本身大众认同的身份开始有了可质疑的本能。回顾过往,何曾有一个时期,自己的身份受到质疑,需要怎样去证明“我就是我”,只能说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我们共同的身份认同感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在升温、甚至缺乏树立认同感的主心骨,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建立信任关系。往往发展而来的社会群体同样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有什么样姿态来建立我们的城市,我们该用何种方式来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该如何共建文明城市?当我们有这样感受的时候,是在复杂的社会群体环境中,找不到共进的方向,这就是认同感的缺乏。群体身份认同感拉近群体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感,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前提是受众能够接受并认同它,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建立在群体对文化的认识、参与、互动最终达到有效的共识。

文化 城市 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