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活动发生时对观众的影响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18年10月08日 22:33

...乐片除了演出活动之外,国家大剧院还将举办\"精彩在这里呈现--...

[摘 要]观众在戏剧活动的发展占有很大程度分量,但是其实戏剧活动也对观众有很重大的意义,戏剧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离不开观众,戏剧演出是一种集体仪式,不管是闭关写戏还是闭关演戏都是行不通的,一场戏剧演出离不开观众,他们是最终的评判者,他们决定着一场戏剧演出是否被买单,未来的戏剧发展也离不开观众的支持,一部好的话剧必定是立足观众的需求。

[关键词]艺术审美;寓教于乐;条件

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0-0346-01

一、提高文化修养与艺术审美

戏剧是一种媒介,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观众来观看戏剧活动必然会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审美水平。戏剧活动,不仅有舞台形式的展现,也会结合剧情的恰到好处的音效,以及戏剧活动本身要传达的思想与意义。例如《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是由田沁鑫编剧导演,以戏剧的视角观照戊戌变法中的人性,角度不在于对历史定论,而在于重新发现,发现在斑驳的维新历史里,曾有一群志士热烈的激动。田沁鑫撰取晚清历史中,最为惊心动魄的10天,把历史上的精英全部集中起来了。《北京法源寺》看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精英,看一个国家级的困局中,这部作品更像一个传奇,是启示,是传承,是精神,亦是佛儒,重温历史,可以看清当下,其中,教化何等的忠孝,探讨怎样的义胆,弘扬如是的佛学。这些都会刺激观众,让观众反思无形中提高观众的文化修养。让观众们反思现今的忠孝到底是什么?现今的义胆到底是什么?现今的佛学到底是什么?思考现今我们的艺术生灵的使命和责任。

话剧可以无形中提高观众的艺术审美,十年前英国话剧《战马》轰动一时,《战马》是以“一战”为题材,讲述了人与马之间的感人故事,虽然是战争年代的故事,但它没有一丝血腥味,反而表現了人性之美、万物和谐、世界和平等普世理念。该剧以“战马”为主角用一种源于非洲马里独一无二的工艺以及“实操木偶”的方式,将《战马》主角儿“Joey”活灵活现展现在舞台上,一经问世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不得不说的是战马美轮美奂的舞美效果完全征服了观众,导演独特的构思也为观众打开了新的视野。

二、寓教于乐的艺术方式

而每一个地域的戏剧活动也是不同的。“戏剧”毕竟在中国是属于“舶来品”,在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很多戏剧表演都有所表达,这样不仅与观众找到了共鸣也无形中开启了寓教于乐的方式。如林兆华的作品《说客》。《说客》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年年征战,为了不然鲁国免于战火,孔子命弟子子贡游说各国。子贡成功的外交让鲁国得以幸存,但许多不相干的诸侯国却被卷入战争。一路随子贡四处游说的子路身死,先生孔子也驾鹤西去。“一个到处宣传和平的人却引发了世界大战。”。话剧中用了很多现代的手法,幽默诙谐,带着观众从历史的纵深处穿越,让人在原本严肃的历史剧笑着思考。观众从中受益良多,无形中收获知识。

三、观众对戏剧发展的影响

(一)观众是戏剧生存的土壤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一出戏剧的成败是取决于观众的,那么戏剧的生存与否必然也离不开观众。虽然我们常说,中国戏剧的发展,中国戏剧的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但是很多的表演形式是根据了观众的要求而逐渐改变的,也就是说中国本土戏剧的形成,虽然与人文,经济,政治离不开,但这并不能说是因为某一些人的主观企图而改变的,是联系观众,由观众的需求而孕育起来的。我们常说戏剧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戏剧的原型来源于生活,生活的画面反应在戏剧当中,也会让观众容易接受,如果离观众生活太远,也不易于被接受。因此观众的喜好是影响与推动着话剧的发展。

从中国的话剧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适于观众的必然被追捧,不适应于观众的必然被淘汰,有些剧中在红火了一段时间之后慢慢衰落,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文明戏,在文明戏的兴起之初,实际上是早期的京剧改革,其多数剧目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间民间流传的时事故事为题材。故事的结局多是中国观众较为喜爱的大团圆结局,同时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也会加入搞笑的包袱,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喜剧小品。1913年,郑正秋写了10本连台戏《恶家庭》便把家庭戏来做资料,都是描写家庭琐事。随着文明戏快速发展,很多的艺术剧团开始引进改编西方戏剧。同时期的《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广受观众的好评。但众所周知文明戏的发展中期,独创了“言论老生”的形象,剧中人常常会跳出规定情境,开始慷慨激昂的政治演说,鼓吹革命,开始从原先的说故事变成了时政演说。尽管这一现象没过几年就消散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开启了话剧干预现实的传统先河。而在文明戏发展的中后期,却出现了无法争取观众的问题,无法解决怎样收获更多的观众,究竟要获得什么类型的观众,就观众维护的侧重点上出了严重的问题。这也是文明戏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模糊的寻找观众群,不准确的迁就于旧的传统,导致了以展示丑恶和玩味私情为能事的堕落,结果令观众大倒胃口。这种风潮发展到后来,使文明戏名声扫地,竟被看成是恶俗的代名词。我们由此不难看出当戏剧活动失去观众后,带给他的命运必然是消亡。

(二)观众是戏剧发展的条件

在《戏剧本质新论》吴戈先生说:“观众的需要,是戏剧文化存在的依据;观众对戏剧文化的喜、厌、好、恶以及愈来愈高级、精细的欣赏要求,是戏剧艺术发展的推动力。”戏剧的土壤源于观众,戏剧的发展也是取决于观众的需求。例如,话剧《雷雨》即便是过去了几十年,观众市场也依然很很广阔,这不得不说《雷雨》很贴紧人民的生活,《雷雨》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仆园,被封建的爱情逼疯了的繁漪,受到新思想影响的二少爷周冲,对爱上自己的后母充满罪恶感、企图逃离封建家庭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为爱而饱受折磨的四凤,人物的错综复杂,人物关系的不断转折,戏剧性的发展,让观众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这都是让观众喜爱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观众的喜爱,保障了《雷雨》成了经久不衰的话剧经典。

参考书目

[1] 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讲座》[M].北京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纪婉茹(1993——),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导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导表演理论与实践。

观众 文章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