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中的水污染治理方法探讨
翟进伟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加之,大量垃圾未经过科学方法处理,直接倾倒入河道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具有滞后性,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超出了环境的容纳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河道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体溶氧量下降,水质逐渐恶化,黑臭、赤潮等现象不断发生。河道水体的恶化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与活动,河道整治已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对河道整治中的水污染治理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河道;水污染;整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7-0181-01
1 水污染危害
1.1影响人类生命安全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被寄生虫、病毒或其他致病病毒污染的水体可大范围传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饮用水水质的不安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1.2威胁生物多样性
随着水体污染的加剧,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生物的生理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开始降低。耐受能力低的动植物数量大量减少,土生土长的动植物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消失,污染严重的水体中鱼虾已绝迹,成为人类所说的“死水”。
1.3丧失资源价值
河道水体具有娱乐和景观的资源功能,水体发生污染会直接影响其功能用途。河道周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景区逐渐消失。河道中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影响渔业、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2 河道整治水污染治理方法
2.1河道水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
河道水污染的治理和修复需要集中多方面的力量,要求“共同治理,全民参与”。对于企业、工厂来说,第一,按照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严格执行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加大再生水利用。第二,规划、设计专门的污水排放渠道;对于环境相关监管部门来说,第一,利用河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对城市黑臭水体进行整治,结合小流域污染综合整治等举措,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第二,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污染等提出专门的控制要求,设置生态红线,对相关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戒,让相关人员承担相应的后果;对于人民大众来说,第一,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心中要有“地球是我家,环保干净靠大家”的理念,生活垃圾禁止直接倒入河道,要采取科学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第二,相互监督,及时制止污染水体的人和事,对于制止不听者,及时向有关人员或者部门举报。
河道护岸的整治是河道水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河道护岸在抗洪和维护河势的稳定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传统的混凝土浇灌等护坡技术虽然也能起到一样的作用,但是却破坏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结构,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因此,只有“亲水”型的护岸设施才能从根本上起到防护、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比如,美国利用可以降解的生物纤维建造河流堤岸,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还有学者提出的用网格反滤生物组合为主体的护岸方案,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用的比较多的是植被护岸、土壤生物工程护岸等等,这些措施可以对河道水从源头上进行进防护和治理,能大大降低河道水体的污染程度。
2.2物理技术对河道水污染的治理
物理治理技术主要包含两种,截污分流和引水冲污。对各种污水进行拦截是河道治理的前提,治理措施包括处理周边工业企业废水、生活污水、 污水管道进行分流等等,污水拦截要秉承“从源头治理”的理念,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进入正常的河道区域,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水再污染的问题。但是截污分流真正实施起来工程量大,难度高,需要各方力量的积极配合;引水冲污是用洁净的水对污染的水进行稀释或者置换,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增加水的溶氧量,提高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达到降低水污染的目的。例如,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就是在提高昆明市应急供水保障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增加滇池水资源总量,提高水环境容量,加快河湖水循环和交换,改善滇池水环境。但是,引水冲污这一举措需要确保水资源的平衡及合理利用,且成本高,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的问题,目前,该方式的应用局限性很大。除了以上治理方式之外,底泥疏浚、曝气复氧等等,通过实践证明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因成本高、治理不完全等原因都难以成为河道水治理的主导方式。
2.3化学技术对河道水污染的治理
化学除藻法,该方法是向已经富营养化的水中加入除藻剂,通过沉淀或者化学等方式除藻,常用的除藻化学试剂有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臭氧等等。化学除藻法耗时短、操作简单,短期内可以提高水的透明度等等,但是化学除藻剂的过度加入可能会导致河道水的二次污染,会加剧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化学固定法,该方法是向污染的水中加入化學药剂,将水中的磷元素或者重金属元素进行沉淀,化学固定法工艺简单,见效快,但是,同化学除藻法一样会引起水生态的二次污染。而且化学除磷会使污水处理污泥量大幅增加,在初沉池前投加金属盐,初沉池污泥量会增加60%~100%,在二级处理过程中投加金属盐,剩余污泥会增加35%~50%。化学除磷不仅使污泥量增加,还会使污泥浓度降低20%以上,使污泥体积大幅增加,从而加大污泥的处理难度。
2.4生物-生态技术对河道水污染的治理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人工培养、接入微生物或培育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充分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动态平衡的原理,吸收、降解、转化及转移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的技术。这项技术能够使水自净能力得到提升和强化,而且具有处理范围广、污染物去除率高、时间短,实施成本相对较低,低耗能甚至不需能耗,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同时,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属于原位治理,可使污染物在原地被吸收降解,操作简便,在治理过程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基本不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有植物净化、动物净化、微生物净化等多种形式。例如近年来在滇池、洱海周边或流域大量建设的人工湿地、氧化塘、沉淀池等以及对湖泊、河道进行有规划的生物种群投放、养植,都属于针对河湖水开展的生物生态修复项目。其目的是通过人工干预和人为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水的自然生态,直观地说,就是通过人为的方式,使被治理水的生物结构和生态环境恢复到被污染前的原始状态,重建最初的生态链。
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水污染治理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引起的高度重视。结合河道水污染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水污染治理方法,配合相关措施和手段,全面提高水污染治理质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俊玲,傅文静,张芸芸.青浦区黑臭河道综合整治管理模式探索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7,17(09):59-62.
[2] 赵姗.基于多中心理论的慈溪市水污染治理问题研究[D].宁波大学,2017.
[3] 林楠.一体化无动力浸没式河道水质净化装置的开发与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