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正式启动。根据规划,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发射4颗空间科学卫星。
中科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主要瞄准宇宙和生命起源与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两大科学前沿,在五年内研制发射4颗空间科学卫星。爱因斯坦探针(EP)将在软X射线波段对黑洞等宇宙天体开展高灵敏度实时动态巡天监测;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将揭示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及相互关系;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将对地球磁场进行全景成像;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ECAM)则可以更加全面地发现引力波伽玛暴及新的辐射现象。
“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 王赤:空间科学卫星跟一般的应用卫星不同之点,就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所以这四个卫星都在国际上具有它的领先性,独特性。比如说爱因斯坦探针(EP)就是在这个软X射线波段首次在国际上填补了空白,目前我们有三颗卫星已经是进入到方案阶段。
中高轨量子卫星等进入深化论证阶段
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自2011年启动以来,研制发射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首批空间科学实验卫星系列,并取得了重大科学成果。最新启动的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除了研制发射4颗新的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外,还包括一批背景型号、预先研究、概念研究项目,中高轨量子卫星、空间引力波探测等也都进入深化论证阶段。此外,专项还部署了系外宜居行星探测、小天体探测及采样返回、超长波天文观测阵列等预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