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
   来源:现代交际     2018年11月08日 22: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引导研究.pdf

李庆中

摘要: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人伦道德、社会国家治理的重要文化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文将从孝道文化入手,挖掘孝道文化的内涵和实际运用的价值,探索孝道文化实践层面创新的教育形式,以孝道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新格局。

关键词:孝道文化 隐性教育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03-03

一、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行孝道文化教育的内在思考

(一)尊重教育的规律,回归育人的基础

我國圣人孔子在我国传统文化名著《孝经》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所有教化产生的根源。根据经典的原意,结合现在社会发展的情况,孝道文化可以界定为:是以孝养父母为核心,团结友爱兄弟姐妹,同时注重个人修身养性,将对父母姊妹的尊重和关心由小到大,推己及人,直至尊重和爱护他人,爱社会爱国家,以至爱天下人的文化。

我国在人才培养上历来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由此可见,品德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做人的基础。孝道既然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我们自然应该在针对大学生的品德培养上多加运用,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人才的培养同样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当代很多专业的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同时需要掌握扎实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医学生需要掌握熟练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这些可统称为知识层面的学习和养成,但大学不仅仅是纯知识的学习,这已经跟不上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大势。新时代需要的是既掌握专精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知识面广阔和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的人才。而孝道文化涉及大量的个人修养,为人处世方面的内容,与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势是契合的。在孝道文化方面深入挖掘,扎实推进,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回归育人基础的体现。

(二)孝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上所倡导的24个字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所以我们能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大联系的。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则更加清晰地道出了两者间的紧密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①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已经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根本。所以,两者在根本上自然是一致的。

(三)以孝道文化教育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可行性

孝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性质上的一致性,孝道文化的很多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一致性,决定了孝道文化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本文认为有以下三个因素可佐证此可行性。

第一,大学生知识层面的因素。我国大学生自小学起,直至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接触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中也有不少有关孝道文化的内容,在知识层面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大学阶段如果继续推进孝道文化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第二,文化基因层面的因素。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孝道文化的传统自古有之,典籍记载上古时期的舜就是一名大孝子,我国孝道文化的经典名著《孝经》诞生于春秋时期,是圣人孔子的思想结晶,由其弟子曾子著述。自汉朝起,更是“以孝治天下”,有“举孝廉”的选拔人才制度,我国在民间早已有“百善孝为先”的文化传统,可见,中国人在文化基因方面与孝道文化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作为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

第三,个人情感因素。孝道文化是以孝养父母为核心的文化,同时也很注重兄弟姐妹间的友爱之情,这份浓浓的亲情,是一般人都很难割舍掉且很容易挂念在内心的感情。同时我国自古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情怀,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孝道文化这一天然契合个人内心情感的因素,自然有助于其在教育方面的推行。

二、孝道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自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来,国家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已有四年之久,在国家政治生态上和社会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广大民众中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继续深入推进和扩大,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我们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以孝道文化为依托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本文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一)面临的机遇

以孝道文化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面临的最大机遇是我国当前的文化复兴已成趋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可以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②文化复兴目前不仅具有国家层面强有力的推动,同时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层面自古以来就具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③从“中华传统美德”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内容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这也是个人和社会层面推进孝道文化的机遇所在。

(二)面临的挑战

1.孝道文化如何更好、更快、更系统地被青年大学生接纳

孝道文化被很好地接纳,这是孝道文化发挥教育作用的先决条件。我国近年来虽然在传统文化复兴上已经形成趋势,但总体上还处于复兴的初级阶段。传统文化包括孝道文化如何更好、更快、更系统地被青年大学生以及其他人民群众接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传统文化主流的态度是批判性地学习和吸收,但如何做到?做到什么程度才是较好地批判性吸收?这些问题都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标准。因而目前社会上也有对传统文化的争议,并非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取得高度的共识。

2.孝道文化創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④

孝道文化本身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如何批判性地吸收,与当前的社会和时代结合在一起,为我所用,这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孝道文化在社会教育方面具有诸多天然优势,孝道文化本身的推进已经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这两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有殊途同归的教育效果。当然,孝道文化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着力点的差别,也面临着“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实践的问题。

3.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形势

我国自改革开放起,就面临着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对外文化交往方面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当前我国的政策是还将继续扩大改革开放,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那么我们在以后将长期面临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同时协调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青年大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原因,接受新鲜事物往往持积极的态度,会大胆地进行尝试,所以外来文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文化,还有比如日本的文化、韩国的文化往往对他们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如前些年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情人节等外国节日在中国大学生中大行其道,又如很多大学生成为“哈韩族”“哈日族”等现象,这些都是外来文化影响大学生最鲜明的特征。人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一旦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再接纳其他的文化往往是有难度的。

4.当前个人与社会的浮躁之风的消极影响

当前社会中,有些人比较重视物质的利益而轻视精神层面的追求;有些人往往急于获得个人事业的成功,而忽视了踏实苦干、先苦后甜的规律。这些现象,虽然谈不上是主流,但也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浮躁之风,这一风气对大学校园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青年大学生很多人做事情喜欢走捷径,心存侥幸心理,不肯踏实做事;许多大学生由于正处青春年少,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求知识,求学问,而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更有些青年大学生少不更事,却自以为是,不知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青年大学生的浮躁之风。浮躁的心理是追求知识、追求真学问的大忌。

三、孝道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上的实践途径探索

以孝道文化为依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校内和校外协同推进,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同步展开,高校、学生家庭、社会层面和政府机关共同努力。

同时应遵循个人思想工作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知,即是解决个人思想上认知的问题,重点在于个人理论上的学习认知和思想意识的提高;情,即是解决个人内心认同的问题,重点在于培养个人对某种思想的内心情感认同和归属感;意,即是解决个人思想意志的问题,重点在于坚定个人在追求某种思想或认识的个人意志,坚定坚持到底的决心;行,即是解决个人践行的问题,重点在于个人在实践中不间断落实某种思想或认识的外在行动。这四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推进孝道文化为依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工程时,应该围绕上述“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展开,同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重点做好“知”和“行”方面的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革新

利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常规的教育方法。这类课程对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应该认识到,这类教育缺乏贴合青年大学生的针对性,形式略显僵硬,存在“曲高和寡”的问题,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

如果把孝道文化设计成课堂教学,采取贴合大学生喜好的授课形式,设置大学生喜爱的课程内容,应该在课堂教学方面有满意的效果。正如党中央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所指出的:“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思政教育课程上大胆进行革新,对设计的课程持续地予以推进和完善,相信会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二)在新媒体上大力弘扬孝道文化教育

新媒体以其高效灵活、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孝道文化教育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新媒体平台应首先配合好高校的孝道文化教育课程,在日常常态化管理、教育过程中应建立QQ群、群、,这些举措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交流喜好,可极大便利课程内容的传送、宣讲,便利日常对学生的管理。另外,这些平台同时应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教育的形式,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爱好,规范化、常态化地更新教育的内容,以做好大学生孝道文化教育。

(三)高校内的实践活动应向孝道文化方面倾斜,打造品牌活动

高校内的孝道文化教育除了理论课程外,也应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孝道文化方面的实践活动,千方百计吸引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以文化的魅力,发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起学习传统文化、孝道文化的意识,塑造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逐步培养关心社会、爱社会、爱国家的精神。

形式应围绕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设计相应的孝道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尤其是应大力宣扬传统节假日,参与到传统节假日活动中来,比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发挥这些节假日的内涵,外化为受大学生欢迎的实践活动,发挥传统节假日的教育效果。

(四)政府部门应营造有利于孝道文化培养的外部氛围和环境

政府部门作为重要的一个教育力量,应充分作为,在校外环境整治中,大力营造传统文化、孝道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文化氛围。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热闹的商业区、居民休闲区,已经设置了许多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标志、标语,这些标志、标语已经逐步营造起了积极的文化氛围,发挥着隐性教育的效果。所以,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更应该积极借鉴这一做法,将高校周边文化环境的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让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宣传力量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假以时日,必定发挥出积极的教育效果。

另外一项可以作为的事是加大传统节假日的设置和宣传力度。政府机关作为一个公共管理部门,如果在传统节假日的设置、宣传以及配套教育方面积极作为,进一步加大运作的力度,比如将我国一些有正面意义的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假日,同时对节假日的来源和意义辅之以深入的宣传,相信假以时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国人会自然而然地更积极地过我们自己的传统节假日,这会营造一个全社会积极的文化氛围,这一氛围必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自然也会影响到在校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树立学习传统文化,进而塑造自己个人爱护家庭、慎终追远、学习先贤、报效社会国家的精神必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一目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思想上逐步接纳、内化,直至外化到本人自觉行为践行的过程。需要理论上的教育,多种实践教育途径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注释:

①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党建,2014.

②文化复兴成为国家战略[N].中国青年报,2017-02-01.

③④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人民网,2017-01-26.

参考文献:

[1]李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2).

[2]张国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

[3]刘峥.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4]孫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责任编辑:杨国栋

孝道 文化 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