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管理的形成机制及应对措施
   来源:现代交际     2018年11月09日 02:16

...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一次尝试.CFP供-调控 新药 能否除楼市痼疾

陈丹超

摘要: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总会展示其不同的一面,以期待给别人留下最好的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印象管理产生的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印象管理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关键词:面具 印象管理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251-02

近年来,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有广州某校男生教室内殴打同学,云南某校女生因琐事对室友围殴拍裸照,也有安徽某校园内十几岁的孩子因为恋爱纠纷将酒精泼向同学,并点燃打火机。可你知道吗,其中有些孩子在平日里尊老爱幼,甚至有个别孩子日常生活中是一副唯唯诺诺的姿态。当父母听到孩子的所作所为,第一反应就是否认,这和他们熟悉的孩子形象相差太远。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难道他们一直在戴着假面具生活吗?

心理学上将这种通过改变自身仪表行为来影响别人对自己认知的举动称为“印象管理”。对印象管理的研究始于戈夫曼(Goffman),他认为现实的生活就如同戏剧大舞台,每个人在不同的剧情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竭尽全力地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所处环境的要求,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琼斯(Jones)等人则从动机角度出发,将印象管理定义为:通过讨好的方式,让别人对自己形成良好的影响,从而获得更多权利和影响他人的能力。目前,对印象管理大多解释为:通过言行举止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

一、印象管理背后的心理学机制

印象管理更像是一种战略性行为而非欺骗性行为。人们进行印象管理往往是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某一目的,构建良好的自我形象。Chen Yang、布拉德福德(Bradford)等人通过自我暴露量表修正版来测量大一新生在Facebook上的印象管理现状,采用的自我暴露量表修正版共有4个维度(深度、积极性、真实性、意图),比如询问被试:我通常在Facebook表达积极情绪(积极性);当我在Facebook上发表文字图片时,我不会去考虑结果(意图)。然后通过1~7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赞同)的计分方式进行统计。以此来考察被试在社交网站上的印象管理。通过对大一新生学期初和学期末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在学期初自我印象管理的防御性更高,这可能是到了新环境,因为不知道如何被他人所接纳,就以社会约定的方式行事。但这两个时间段,被试都在同等程度地“修饰”自己的形象,自我介绍是同样慎重只是略有不同,表明他们的介绍都是仔细评估情境并与预达成目标相结合的成果。结果还发现在Facebook上有意识的自我印象管理有利于提高个体自尊水平,有利于个体自我发展,就像很多人在朋友圈表现出积极阳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这只是为了吸引朋友的“点赞”,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他人的防御,以维持内心的平衡感。

琼斯(Jones)提出进行印象管理是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获得优势资源,避免受到伤害。求职者在面试前往往会做充分准备,好在面试时应答如流,不少人还会揣摩面试官的心思,度量问题的内容,以对方期望的方式来回答,借此增加录取几率。在威廉姆(William)、皮特(Peter)等人的实验中,在正式实验前让被试做一份MMPI-2量表作为基准线。过一段时间后,被试返回实验室,实验设定为面试应聘的场景。主试告诉被试:你现在正在申请警官职位,作为选拔过程的一部分,你要完成这个量表(仍为MMPI-2量表),再由我们来评估你是否合适这个岗位。结果发现,两次测试说谎量表存在显著差异,被试在面试情境下倾向于呈现自己积极的一面。显然,被试在特定情境下选择“假装”积极外向,因为政府职位,尤其是警员岗位,往往面临众多压力,在选拔过程中也更偏爱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良好的个体,那么被试在实验中前后两次表现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此之外,鲍迈斯特(Baumeister)对个体进行印象管理的动机也持有相似观点,即取悦他人,得到他人赞同,使自己的公开形象符合自我期待。迪娜(Dina)通过研究发现,当男性被试以为自己受到有吸引力的异性关注时,他在看恐怖短片时更少表现出皱眉,并且在看和婴儿相关的短片时则更多出现微笑的表情。这表明,男性希望能通过面部表情管理来表现良好的伴侣特质,以期获得一段浪漫的邂逅。这种动机更多可以在明星身上看到,比如《奔跑吧,兄弟!》中,王祖蓝通过幽默搞怪、浮夸的表情动作虏获大量粉丝,甚至不少网友評价其一言一行都是戏,是名副其实能给观众带来欢乐的谐星;而李晨通过责任心,对队员的关心及“力大无穷”的特点赢得观众的喜欢。兄弟团每个人风格迥异,满足自我期待,赢得观众喜爱。兄弟团之间表现出的“兄弟情”充满正能量,顺应社会主义潮流,符合现代价值观取向,这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利里(Leary)主要从人际交往方面来阐明印象管理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如果第二次见面,对方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我们会对这样的人产生好感,可见记住名字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而经常面带微笑也能让我们觉得平易近人,改善人际关系。

二、如何进行印象管理

恰当的印象管理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那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印象管理呢?泰代斯基(Tedeschi)将印象管理策略分为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和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

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给他人留下积极、正面的印象,通常以表达尊重、自我提升、主动沟通等方式来实现,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赞赏表扬。在一些关于种族歧视的研究中,不少白人声称自己是反种族歧视主义者,并投身相关运动当中,认为黑人和白人拥有相同的权利,但是格林沃德(Greenwald)将IAT范式应用到种族偏见的研究中,他把白人/黑人作为类别词,把积极词汇/消极词汇作为属性词,发现将黑人和消极词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被试反应时减少,将黑人和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反应时增加,可见这些被试对黑人是存在种族偏见的,但是他们为了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更完美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表达对黑人的尊重,支持反种族歧视运动等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态度。除此之外,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认为,对于不熟悉的人,如果在初次见面时主动与之沟通,表现出友善、真诚、亲切的一面,就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就像我们常说的“一见钟情”,在初次见面时,举止优雅,仪态大方的女性,往往能让异性产生爱慕之情。而“近因效应”则指出,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较为频繁的朋友、同学,最近一次接触所留下的印象比较重要,所以每一次你对对方展示的尊重,主动向对方提供的帮助都会慢慢累积成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

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是指通过道歉、借口、回避反应等方式,保护自我形象,避免他人对自己的负面态度。比如当我们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为了避免他人责骂,我们通常会采用主动道歉的方式弥补自己的过失,来获得他人的原谅,希望“道歉”这种方式能挽回外在形象。比如当一个父亲忘记给儿女买礼物时,会以店铺关门为由来搪塞,将忘记买礼物的罪责推脱给店铺,而“我”作为父亲并没有忘记承诺,依旧是说话算话的,孩子可以一如既往地相信“我”。因个人性格不同,所处情境不同,往往会采取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场合戴上不同的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过度的印象管理方式也会对个体行为造成阻碍,甚至影响团队合作,比如在团队中个别队员溜须拍马,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必定会影响团队合作。所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要戴错“面具”,让印象管理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改善我们的人际,提高自信心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强玉.大学生求职面试中印象管理策略探究[J].现代妇女,2013(12).

责任编辑:孙 瑶

文章 印象 王祖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