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你们的六一怎么过?
   来源:北大新媒体     2018年12月21日 06:10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的朋友圈画风是这样的:

过节正确姿势:要礼物和晒礼物

儿童,中国法律规定的年龄是0-14周岁,而国际《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对比一下自身情况,好像朋友圈的大部分人都不符合儿童的定义????

不过这并不妨碍大宝宝们过节。还有的APP推出了儿童节过节资格测试,过节证刷满了朋友圈。(此处就不放图了毕竟没收推广费)

毕竟,现在所有的节日都已经变成了一种狂欢。本着什么节都能过,不是节也能变成节的互联网精神,儿童节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在这一天,我们可以缅怀过去的美好时光,同时又想要重新过一过这个节日,同时表示“我老了”和“我还没老”这两个意思。而且情侣一定能把它过成情人节,虐狗程度和戏谑程度完全不输双十一。

说好的未成年人不能谈恋爱呢!

不过,不管你再怎么发朋友圈和微博,晒着父母或男朋友给的红包,儿童节毕竟不是儿童节了。在发完朋友圈的时候,大部分人这天该干嘛干嘛,现在节日的作用是仪式,它再也不是小时候那个,盼星星盼月亮的儿童节了。

我记得小的时候,儿童节是代表可以肆无忌惮吃零食和玩的日子。我的幼儿园,会给每人发一个小蛋糕;到了小学,会有一天的儿童节游园会。在一天的假期里,可以不用上课还可以使劲玩,重要的是,有一份来自父母的礼物,那是除了生日以外,一年中第二次有礼物的机会。

儿童节的游园会我印象很深刻——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每个班级把桌椅拉开,然后班主任负责布置一个挑战游戏,孩子们排队玩,通关了之后可以拿小礼物,全部通关还能去领取一份“大礼”。我记得当时那样的游园会,只是跑来跑去玩些小游戏,我就能玩一个下午。

当然那天通常也没什么作业,于是回家之后看电视大人也不太管。有时候在儿童节的时候,能获准吃一次K记或者M记,儿童套餐好像在那天格外丰盛。吃完之后还可以在5-10平米的小型“滑梯乐园”中玩耍很久很久。

对了,当时流行杨红樱的书(是不是暴露年龄了?),我平时都上书店坐着看,但是那天可以挑好几本买。买回家再兴奋地刷好几遍里面的故事。当时收到礼物,也想要给同伴炫耀,但是当时的炫耀不过是拿着礼物和大家一块玩,是炫耀同时还是分享。

儿童节那天的快乐,足以提前好几个星期期待,足以吊起一个小孩所有的兴奋。到现在回想,也仿佛这些事情就像昨天刚刚发生……而现在似乎再难也有那种期待了。

不管现在收到多大的红包,我们似乎也不会比儿童节拿到父母给的10块钱开心更多——红包的作用是晒在朋友圈,和买电商节日打折的商品。终于买到那个馋了很久的玩具和零食的感觉,怎么样也回不来。所以说,孩童时期跟故乡这个概念是绑在一起的,是回不去的一个场域和时间。

不过也不要气馁,其实儿童还是一种心态。虽然自称“宝宝”不一定会让你更像个宝宝,但是看小猪佩奇和海绵宝宝,大概是你心态最贴近孩子的瞬间。另外,快乐水和快乐片了解一下,还有柠檬茶,让你六一这天有一种原始的快乐。

不过我相信,再去认真过儿童节的成年人应该也没有了。所以我很好奇,大家当年没有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时候,儿童节到底是怎么过的?(游园会不会只有我参加过吧哈哈哈)你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是什么游戏?最喜欢吃的零食是什么?(感觉我买干脆面只是为了集卡…)有没有什么童年糗事,到现在想起来还能作为饭桌压轴出现?

当然也欢迎虐狗的情侣,晒一晒今天的“儿童节礼物”。毕竟我没有红包的礼物_(:з」∠)_

瓜子板凳啤酒准备好了,留言区见吧!

礼物 朋友圈 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