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的功能
   来源:现代交际     2018年12月30日 23:4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邵晓涵

摘要:本文以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述为核心,结合《礼记·乐记》等经典的相关论述,并借鉴古希腊柏拉图的论述,对乐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的功能作新的解析。乐在兴于诗过程中发挥诗乐一体的功能,并起到统帅作用;在立于礼过程中发挥礼乐相成的功能,并起到核心作用;在成于乐的过程中,发挥致于中和的功能,并起到大本达道的作用。

关键词:诗教 诗乐 古希腊 柏拉图 乐教 礼乐 中和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125-02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学界对这个思想的研究亦颇为重视。综观已有之研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孔子的思想进行重新审视。本文以孔子的论述为核心,结合《礼记·乐记》等经典的相关论述,并借鉴古希腊柏拉图的论述,以乐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的功能解析为研究角度,从而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得出新的认识。

一、兴于诗,诗乐一体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划分为循序递进的三阶段。的确,兴者,起也。以诗开始培养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如孔子所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读好诗,可以端正人心,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及人格修养。“《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里面诸多的诗,应该就是:思想纯正。孔子的“一言”不难理解,诗以其独特的故事性,单纯性和易解性使学习之人在最初修养心灵之时必须读诗。

在孔子及其以前的时代,诗并不只是语言表达。《礼记·乐记》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如上所说,诗作为语言但表达的是乐的意志,歌唱出来的是乐的声音,舞跳出来的是乐的姿容,而乐开出的是德的花朵。由此可见,乐在当时融合了诗、歌、舞多种形式,并且作为育德教化的重要模式。

无独有偶,在古希腊语中,音乐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涵盖所有的文艺。柏拉图就十分强调歌词、音调、节奏要完美结合,他在《理想国》中说:“正如音乐的好坏要看歌词的好坏一样”“调子和节奏必须符合歌词”“所以语文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可见,古希腊与中国上古的情形极其相似。

综上所述,从“兴于诗”开始,诗与乐就是不分的,而且以乐为统领,实际上,诗教同时也是乐教。

二、立于礼,礼乐相成

礼,是中国上古正确的行为规范。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格”说的就是正确的规范。人只有学会了正确的行为规范,才能安身立命。这就是“立于礼”所强调的意思。

礼的作用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礼记·曲礼上》)所以,礼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一个“别”字,对人、事、物分别确立恰当的对待尺度。《礼记·乐记》将礼的性质概括为“礼者为异”“异则相敬”。但同时也进一步强调“礼盛则离”,相异过分就会相离。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要用乐来调节。因为“乐者为同”“同则相亲”。(《礼记·乐记》)同与异,亲与敬,恰好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乐发自内心出,使内心安和宁静;礼是外貌表现,使人举止有度。二者礼主外,乐主内。因此,在礼乐相辅相成的关系中,乐是起着内在的核心作用。

三、成于乐,致于中和

如果说诗乐一体、礼乐相成还比较好理解的话,那么“成于乐”就有些费解了。“成于乐”将乐提到了至高点,然而并没有解释乐为什么如此之重要,因此留给我们许多需要理解的空间。

从相关文献的论述及记载中综观乐的功能,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其一,乐对于人格培养是极好的教育方式。《礼记·乐记》中说:“凡音,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在这里,将声、音、乐三者加以区别开来,禽兽可以发声,庶人可以发音,但是只有到达“乐”这个层次才可以通达伦理,才能成为人格教养。所以“唯君子为能知乐”。乐能调和人的性情,节制人的欲望,可以使人见情立义,可以改善民心。正因为乐对人格培养有如此之大的作用,所以“生民之道,乐莫大焉”。(《礼记·乐记》)就是说,作为培育民众的方式没有比乐更为重要的了。

其二,乐对于国家社稷是一种治世之音。《礼记·乐记》中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所说的各种“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只能叫作“音”,不能称其为“乐”,只有与政相和的治世之音才能算作乐。因此,好的领袖必然“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从辨别声音歌曲到懂得乐理政德,才能具有完备的治国之道。由于乐是重要的治世之音,所以在帝尧时代,就有对帝王长子施行乐教的传统,帝尧命令:“命汝典乐,教胄子。”(《尚书·尧典》)在周代乐教进一步普及到公卿大夫的子弟中,“以乐德教国子,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周礼·春官·大司乐》)乐教成为培养所有治国人才的必修课。

对于乐教对个人修养直至治国安邦的作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有同样的见解:“音乐教育比起其他别的教育要重要得多,音乐一点点地渗透,悄悄地流入人的性格和习惯,再以渐大的力量由此流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由人与人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流向法律和政治制度。”他对乐教的高度评价与孔子可谓不谋而合。

其三,乐对于天地是致于中和的至高境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又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由此可见,乐对于天地万物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和”的方面。古人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来制礼做乐,乐反过来促成天地万物的和谐中正。《礼记·乐记》將乐的功能作了精辟的概括:“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中和”的概念。《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中庸》的论述作对照,可以对乐的根本功能得以认识。乐的根本功能在于达到“中和”的境界,也就是“致中和”。而“中和”则是天下之大本与达道,达到“中和”,就可以安天地育万物。既然乐可以发挥这样神圣的功能,天地万物“成于乐”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文对乐的功能作了系统的解析。乐在兴于诗过程中发挥了诗乐一体的功能,并起到统帅作用;在立于礼过程中发挥了礼乐相成的功能,并起到核心作用;在成于乐的过程中,发挥了致于中和的功能,并起到大本达道的作用。乐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整个过程中贯穿始终,并且作为价值取向的至高点。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上下)(全两册)十三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3]柏拉图.理想国·卷三[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金兆梓.尚书诠译[M].中华书局.

[5]杨天宇.周礼译注(十三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责任编辑:杨国栋

文章 礼记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