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五点自测你的胃健康情况,胃不好,平日多吃点4种食物!
   来源:凤凰网     2019年01月04日 16:40

脾胃乃是后天之本,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比如暴饮暴食、嗜好烟酒、过度熬夜等行为,都容易伤及脾胃。胃受伤,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

如果想要远离胃病折磨的话,就要在平时多上点心,通过身体的一些表现,测一测自己的胃是否健康,早点避免胃部受伤带来的各种危害。

五点自测胃的健康情况:

第一点,睡眠

常言道:“胃不和,卧不安”,当睡眠质量下降,有失眠多梦等情况出现时,也是脾胃不好的表现。

《黄帝内经》有言:“脾主涎”,“涎”就是口水,当脾气充足时,可以正常输送涎津,帮助我们的消化食物。

如果睡觉时有流口水的毛病,则是脾虚的表现。

第二点,嘴唇

脸黄、唇无血色是脾气不足。

脾胃不好的人嘴唇会发白、没有血色,容易爆皮、裂口子,睡觉时还会流口水,以上都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第三点,肚子

肚子胀多是脾胃不和。

不少人在饭后会出现腹胀的情况,通常还会伴有食欲减退、打嗝、腹泻,那就是说明脾胃可能不和。

第四点,鼻子

中医认为,鼻头的部位主脾,鼻头的两侧鼻翼主胃。

所以,如果我们整个的鼻头包括鼻翼都发红,那就是说明脾胃可能有热证。

脾胃有热证的常见表现是呕恶厌食、大便溏泄而恶臭、小便短赤、面目或肌肤发黄、身热而汗出不解等。

第五点,面色

人吃饭饮水以后,就是通过胃吸收消化里面的精华,转化为气血,因此说脾是“气血生物转化之源”。

人吃进去的饭、喝进去的水,不能正常消化,不能供给五脏六腑营养物质,于是血液减少了,其结果就是面色变黄。

黄皮肤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特征。不过,黄色有正常的黄,也有病态的黄。

一旦太黄、黄色一色独显,或者与青黑等颜色一同显现,那就是病色。

呈现了病色的黄,首先要知道是不是胃出了问题。

科学养胃,这样做事半功倍:

一、饮食细嚼慢咽

吃饭狼吞虎咽会增加胃部的负担,造成胃部肌肉疲劳,胃动力下降,从而导致胃受损。

因此,无论哪一餐,都要对食物进行充分地咀嚼,使食物尽可能变“细”,以减轻胃的负担。

咀嚼的次数越多,分泌的唾液也越多,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也就越大。

二、小米粥食疗法

小米粥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食用,是消化不良者的理想食品,同时还有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

煮小米粥后,让其稍冷却沉淀,可以看到粥的最上面,浮有一层细腻的粘稠物,这就是粥油。

粥油有补益肾精、健脾和为、大补元气的作用,特别适合慢性胃肠炎、慢性胃溃疡者食用。

三、小植物泡水喝制成佛手菊苣茶

养胃的小植物,一般有丁香、陈皮、桑叶、菊苣、佛手、茯苓这六种,按照比例做成佛手菊苣茶,每天泡上3~5克即可

如果担心每天制作太过麻烦的话,建议制成小茶包,泡饮起来更加方便。

四、每天步行30分钟

运动能加强胃肠道蠕动,加强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还可增加呼吸的深度与频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动和腹肌较大幅度的活动,从而对胃肠道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

建议:参加太极拳、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

刚开始锻炼时,运动强度宜小。

如采用速度缓慢、全身放松的步行,可步行两千米左右,时间每次20~30分钟,改善胃肠功能,对消除腹胀、嗳气,促进溃疡愈合有一定作用。

五、常按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胸剑联合与肚脐中央之间中点处,所谓胸剑联合,就是自胸部正中向下循按,指下由硬变软处,即胸骨下端尽处。

胃位于横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中脘正处在胃的贲门和幽门之间。在胃的中部,当以治疗胃部的问题为主。

平时多吃养胃食物,简单实用易上手:

1、栗子

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尤其适用于脾肾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患者食用。

将板栗仁蒸煮熟,研磨后制成糕饼,特别适合于食欲不振、身体瘦弱、经常腹泻的小儿食用。

用栗子和小米熬制的粥老少皆宜,可作为脾胃虚寒导致的慢性腹泻患者的食疗佳品。

2、香菇

香菇可以补脾胃,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欲衰退,少气乏力之症。现代用于防治佝偻病、胃癌。

早在古代文献上就记载,菇菌类具有益气补虚、健脾胃,治疗皮肤病等多种功效。

在挑选香菇时一定要闻一下,是否有刺鼻气味。

3、山药

山药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经常食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山药中所含的淀粉酶能加快人体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刺激胃肠蠕动,加快胃肠内容物的排空,非常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用。

山药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炒食、蒸食、拔丝,也可以与大米、小米、大枣一起煮粥食用。

4、马铃薯

马铃薯很多人的印象是一种不好消化的食物。但其实它也是一种养胃佳品。

由于马铃薯具有益气健脾,调中和胃的作用。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和习惯性便秘者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以服用马铃薯汁得到改善。

脾胃 作用 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