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警提醒」中老年人当心网络三大陷阱
   来源:科技传播站     2019年01月20日 16:03

当今社会有多少老年人曾陷入诈骗红包的陷阱?他们除了使用社交工具外,通常会通过网络做什么?为了研究中老年对于互联网的参与和融入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展开合作,采用焦点组访谈+线下调查+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历时近一年完成《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报告对50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生活进行了多方面解读,并认为行动愿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老年人互联网行动能力的差异。报告的洞察对于如何推动和促进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免费领红包”成最大陷阱

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50岁以上人群中,使用手机支付、手机导航和打车服务功能的人群占比依次为51.5%、33.1%和25.8%。例如许多老年人在看到手机弹出输入支付密码的要求时,分不清楚这是陷阱还是正常流程。

数据显示,中老年人受骗信息类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免费领红包、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为此,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警示:中老年人虽然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但交易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偏低,信息甄别能力急需加强。

二、超七成人喜欢看心灵鸡汤

报告显示,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是中老年人在应用互联网时最集中的两个领域——75.8%的人会上网看新闻资讯,超半数人可以自己搜索想要获取的资讯,还有45.9%的中老年人会关注浏览微信公众号文章。超八成人都会在微信中发表情包、在朋友圈点赞,近七成人会拍摄和转发小视频,25%的人会制作手机相册,20%的人还会制作微信表情包。

这组调查凸显了中老年人上网时的情感需求。数据显示,中老年人浏览网络内容排名最靠前的是与慰藉心灵、调节情绪有关的心灵鸡汤和幽默段子,业内人士对记者评论道:“在我们天天‘嫌弃’父母爱刷屏心灵鸡汤文章的同时,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给他们的关爱是否偏少。”

三、微信成为主要通讯工具

数据显示,中老年人不仅将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还将其视作表达情感和维系社交的互动平台,如在微信里发表情和图片(81.8%)或小视频(68.9%),在朋友圈与他人互动(81.6%),接收或发微信红包(83.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网络正以迅速、便利、超时空的传递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中老年人在退休后失去了“单位”这个主要的社交空间,互联网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如何拉平网络社会里的距离,让连接带来的幸福有更多保障,是企业和社会应该持续努力去思考和推进的。为此,希望社会、企业、家庭共同努力,建设“老年人友好型网络社会”。

运营人员: 靳美晨 MZ018

文章 互联网 中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