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与硅谷相比,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拥有更明显的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个世界创新中心。
近日,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亚历克·阿什(Alec Ash)走进北京中关村,近距离地感受中国创业者们的勃勃生机,生动而真切地描绘了中国正在经历的这场技术革命。现全文编译如下:
“投资的春天已经到来”,走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可以看见这样的标语。而在大街两旁,开满了联合办公空间、咖啡馆和创业孵化器。路上多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行色匆匆,一手拿着咖啡和肯德基外卖,一手刷着手机。
这里位于北京的西北角,高楼林立,聚集着一批高科技电子企业。这里被称作中国的“硅谷”。
当我走进路边的“车库咖啡”时,昏暗的灯光下,只见一群睡眼惺忪的创业者们正弓着背,坐在电脑前埋头苦干。27岁的田阳(音译)就是其中之一。
田阳曾就读于悉尼大学,毕业后回国在联想集团工作了两年。但在那段时间,他觉得工作“枯燥而乏味,每天都在重复,每个人都有着一样的轨迹,十分无趣”。因此,他选择拥抱创业的大潮。
如今,他正在创建一个社交网络APP,通过人脸识别可以让长相相似的人建立联系。“我还没成家,生活压力不大,”他说,“所以我打算先试一年。”
在这家以创业为主题的门面不大的咖啡厅里,却有许多像田阳一样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正在“孵化中”的初创团队,有做在线视频教育的,有做原种场的,还有做留学咨询的。
临近中午饭点时,原本有些沉闷的咖啡厅突然活跃起来,原来是陆续有投资人前来参与创业者们的聚会,还有新加入的创业团队展示自己的项目。不一会儿,咖啡厅门口那块3米高的公告牌上就已写满了未来几天的活动预告。
“车库咖啡”只是中关村的一隅,而中关村也只是中国创业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就像曾经的“堵车”和“雾霾”一样,“创业”已然成为中国的新代名词。
而在十年前,这里的高校毕业生们还在为拿到银行或者国企的“铁饭碗”而挤破头。但事实是,所谓高枕无忧的工作却给这一代年轻人带来束缚和压抑。2012年盖普洛调查显示,94%的中国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投入程度不高。而随着大量公共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注入,创业成为了中国新生代的新选择。
在中国国内,已有太多成功者的先例激励着这批无畏的年轻人。过去,他们崇拜乔布斯,而现在,他们会效仿马云、李彦宏、雷军。2014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融资250亿美元,成为创业者们至今仍在津津乐道的励志传奇。今年5月初,小米也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预计将融资100亿美元,有望成为阿里巴巴之后全球最大的科技企业IPO。
这一切并不只是创业者们的美好幻想,在现实中,中国的技术革命无处不在,遍地开花。我(笔者)在微信上就能召开工作会议、预定行程。如果想要买杯咖啡或者坐地铁,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我还可以通过“共享际”(5Lmeet)租用一张临时办公桌,这里还有自助美食、无现金人脸识别购物体验和独立办公空间。每当我走出北京的地铁站,我都会感叹共享单车的便利。更夸张的是,ofo共享单车的创始人戴威只有27岁,但他的公司估值已达20亿美元。
不可否认,中国的创业文化正愈加繁盛。而这离不开政策上的支持。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旨在通过投资先进产业来提升国家经济发展,为此,中国政府将向企业提供补贴和低利率贷款,以及其他帮助。纲领还提出,在未来十年内,中国将致力于在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为世界领军者。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风险投资中的参与比例也在上升,打破了硅谷独霸的局面。据《华尔街日报》数据分析,2017年全球风投中有四分之一的资金来自中国,其中,大多数投资都流向了中国企业。2017年,中国对初创企业的投资额较2013年增加了15倍,而同一时间内,美国的投资额只翻了一番。
如今,与硅谷相比,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拥有更明显的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个世界创新中心。马云曾表示,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对创新产业的长期政策支持,都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
不过,中国能否赶超硅谷,目前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制度上的繁文缛节导致初创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困难重重,而知识产权法的不完善容易出现产品侵权问题。其次,中国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和监管可谓是把“双刃剑”,审查给一些游走于尺度边缘的企业带来不利,而政府对既定产业的整体布局也可能导致市场竞争不均衡。此外,仍未解决的中美贸易摩擦也将对中国的高端制造业造成一定影响。
然而,这些不确定性显然无法浇灭“车库咖啡”里那些年轻人的热情。前百度国际媒体公关总监郭怡广(Kaiser Kuo)认为,在创新性、硬件技术和资本流动方面,“毫无疑问中国现在可以与美国相媲美”。而他自己也顺应了这股浪潮,转行做起了播客“Sinica Podcast”。
对于眼下正热火朝天的这场技术革命,田阳的表述则更为直白,“只要你有足够好的想法,他们就会给你投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