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数天才“坠落”之辩,看媒体“预设立场”
   来源:东方网     2019年02月19日 12:11

今天,一篇《奥数天才付云皓自白书: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在朋友圈热传,该文章对《人物》杂志社前几天所刊发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提出质疑,认为文章内容有失偏颇。

刚好,笔者昨天刚刚看过朋友圈里转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说实话,同为媒体从业者,我对作者的文笔以及文中大量的采访以及资料的准备,是十分佩服的。然而,比照一下付云皓的“自白书”,难免会让人产生深思:对于一篇新闻报道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10万加的点击量?是斐然的文采?还是对真实的传递?

当然,真实其实都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事物都是多面多棱的,尽管我们穷尽方法,也不可能窥其全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应该是尽可能去还原,将其各面都展示出来,是非交给读者去品评。而不是预设好立场,然后展开采访,用采访来证实自己的预判。符合预判的就保留,与预判不符的就砍掉。

美国学者西伯特在《传媒的四种理论》中就提到,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掺杂个人好恶,“努力在新闻故事中针对各方作出平衡的叙述”“尽可能不露声色地写作”,以最大限度还原事实真相。

然而,在《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中,我们看到,这位记者就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在报道前,他便已经对付云皓有了定义:“坠落的奥数天才”,在报道中,难免会受这种预设立场的影响,只选择符合“预设立场”的事实,忽略或抛弃与“预设立场”相悖的事实。

在《奥数天才付云皓自白书: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一文中,付云皓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对我的采访,我回答的自然是作者想问的问题,但为何几乎都没有用上呢?

在采访中,我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状态,并对当时的数学竞赛和现在的数学竞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若是采访人物,这些资料似乎是必须的,但是却被掐头去尾。

纵观全文,作者的主旨思想似乎是在学科上有天赋的孩子必须要去做学术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才叫做成功,除此之外的道路都叫做不成功。

按照这种思路审视,自然明白为何我自己提供的材料几乎没被使用——我作为一个作者笔下‘不成功’的例子,却活的很快乐很充实,这些貌似没有必要写进去。

所以,我有一点惊讶,这篇采访到底是记录我本人,还是记录大家口中的我呢?”

作为一名媒体同行,我很理解记者为何会“预设立场”,或是因为受自身认知水平、价值观的影响,或是为了抓眼球、收割流量,迎合受众的某些喜好,尽管有时候这“喜好”很有可能是一种“偏见”,比如说付云皓所提到的记者对“成功”的定义。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而且是一个值得好好讨论一下的话题,但这里就不做展开讨论了。

然而,不管原因为何,采写报道前先入为主、预设立场,已经背离了客观报道的原则,背离了新闻伦理和记者的职业精神,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信息的传播者、真相的挖掘者、公正的守望者和舆论的引领者,客观报道事实才是一个记者必须遵循的信条。否则,就算再斐然的文采,再丰富的资料,再详尽的采访,都无法帮其把一篇报道真正“立”起来。

文章 奥数 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