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海洋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过。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洋国土,为我国开展海洋资源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近些年,大量与海洋研究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迅速在中国诞生,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对海洋领域的重视。
据新华网4月28日报道,近日我国“潜龙三号”潜水器成功完成相关潜测任务,顺利返回到母船之上。此次潜测任务是本阶段“潜龙三号”的最后一潜,包括之前的三次海底作业,基本上完成了我国对南海部分海域的探测任务。这次潜测任务的圆满收官,“潜龙三号”可谓是功不可没。然而,大家对“潜龙三号”又了解多少,此次潜测又为我们带回了什么?
形状酷似一条“小丑鱼”,但全身被钢铁包裹,硬朗的外形,怪怪的模样,这是大家对“潜龙三号”的第一眼映像。但就是这样一条体型不算太大的“怪鱼”,是我国现阶段最顶尖的科研成果之一。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无人无缆潜水器,最大潜水深度为3900米。今年4月份才第一次下水,就担当了这样一项重要的南海潜测任务。
了解得知,在历时38小时、航程达121.3公里的海底航行后,“潜龙三号”被科考队员成功收回到“大洋一号”母船甲板上。随着“潜龙三号”浮出水面,此次潜测为我们带回了3000多张海底探测照片和大量海洋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也意外的为我国海洋探索打开了一扇藏有丰富“珍宝”的宝库大门。
通过“潜龙三号”带回的相关数据,透露了一个重要喜讯,那就是初步分析在该探测海域有丰富的冷泉碳酸盐的存在。而冷泉碳酸盐主要是受甲烷影响所产生,也就是说海底有丰富的甲烷资源可供勘探利用。众所周知,甲烷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不可胜计的天然气储备资源,将在极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华北华中所面临的“气荒”难题。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和海洋动植物,可供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这为解决人类许多生存方面的问题,带来了巨大转机。然而,科学家们也从“潜龙三号”带回的照片里发现了“不和谐”的东西。在深海低温环境下,大量海洋垃圾的存在,也极大地破坏了这一海域的生态系统。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海洋为我们带来丰厚的馈赠之余,也请大家善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