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援疆教师队伍里最年轻的 90 后,已经连续参加二次援疆,连婚礼都是在援疆人才小区的食堂里举行的,儿子 " 串串 " 出生后也跟着她留在新疆 …… 她就是援疆队员黄敏,现在在吐鲁番职业学院教护理学。她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姐姐。
自制加湿器应对干燥气候
今年 28 岁的黄敏已经是二次援疆,这已经是她待在吐鲁番的第 4 个年头。" 这边的学生各个都能歌善舞,听到音乐就能跳起舞来。" 黄敏说,这边的学生都特别淳朴。
来新疆之前,她从郴州湘南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大约一年多时间。" 那时候学校说要校选老师去援疆,所以我就报名了。" 黄敏说,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年轻,也还没成家,所以想去西部闯一闯,看一看。于是,2014 年 8 月 31 日,她作为第 7 批援疆队员去到了新疆吐鲁番,见到课本上说的 " 葡萄熟了 " 的地方。
刚来吐鲁番,最大的难关就是气候关和语言关。因为气候干燥,黄敏和援疆的老师们都经常流鼻血,所以他们自制加湿器,晚上睡觉的时候在床边摆上几个水桶,桶里装满水,或者就是把衣服、毛巾拧成半干,挂在周围的架子上。一觉起来,衣服和毛巾都干了。
语言关过不了,教书上课就成了大麻烦。" 这里的学生第一年都要学习一年汉语,第二年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 黄敏说,尽管这样,学生们还是有听不懂汉语的,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中有不少专业名词,他们就更难理解了。黄敏只能细致的给他们一遍一遍的讲,或者画图说明。
最大的不习惯还有日常的娱乐消遣,这里大商场特别少,基本上没法逛街、看电影。" 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收快递。" 黄敏说自己每次从学校的传达室经过都要看上几眼,如果有自己的快递就非常开心,如果没有自己的包裹就很失落。
二次援疆只为传授更多的知识
那时候的校舍也是很破,一张好的桌子都没有,更别说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设备、PPT 演示。" 那些都是没有的,就是最原始的粉笔和黑板。"2016 年 8 月,吐鲁番市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揭牌后,新建的校区和教学仪器设备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黄敏说,整个学校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学护理专业的,差不多有四五千人,但是加上他们 5 位援疆老师,教护理专业的也只有十几位老师,每个老师每周都有 16-20 节课不等。" 真的非常缺老师,特别是看着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16 年 6 月,黄敏第一次援疆结束时,吐鲁番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再次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够继续留下来,黄敏没有经过太多的思想挣扎就决定继续参加下一批的援疆。" 当时我还参与了护理专业的实训室的创办,觉得自己还有工作没有完成。"
援疆食堂里举行的婚礼
在第一次援疆期间,2014 年底学校放寒假,黄敏回家过年时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彭文广,他在上海的武警部队,她在西边援疆教书。2016 年 4 月,两人在老家民政局办理了结婚证,4 月 24 日,彭文广送黄敏回吐鲁番,他穿着军装,她穿着临时租来的婚纱,在现场 100 多名援疆队员的祝福下,在那个简单装扮了的食堂里,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黄敏用 " 简单、感动,一身难忘 " 来形容自己的婚礼。2017 年 9 月,儿子出生了,生完孩子才两个月,黄敏就带着襁褓里的儿子回到了新疆。为了纪念自己在新疆的这段时光,她给儿子小名取名叫 " 串串 "," 有点葡萄串串、羊肉串的意思。"
即使两人现在分隔两地,黄敏也没有任何怨言," 他(彭文广)挺喜欢新疆的,还经常问我葡萄熟了没,哈密瓜熟了没,唠叨着要来吃烤羊肉串。" 黄敏说,等儿子大一点,她就要带儿子去看看这里的葡萄藤,吃吃这里的烤羊肉。黄敏说,距离援疆结束还有差不多 1 年半时间,她想用自己的有限的时间和力量去传授更多的知识给这些淳朴的学生们。
潇湘晨报记者 黎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