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华:破解充电设施困境的五项重点工作
   来源:汽车纵横     2019年03月05日 17:28

许艳华破解充电设施困境的五项重点工作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和应用离不开充电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能否方便、快捷地进行电力补给一直都是用户是否愿意购买电动汽车考虑的重要因素。近两年来,国内充电设施建设及运营工作已大有进展,但在使用运营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根据国务院有关部署成立的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充电联盟)在推动充电基础设施行业良性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充电联盟秘书长许艳华在2018充电联盟工作会议上透露,新的一年将通过五项重点工作努力解决当前行业的主要问题。

2017新能源汽車市场特征透露哪些未来趋势?

《汽车纵横》: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了世界产销第一的地位,仍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您如何评价中国这一领域的市场表现?有哪些特征值得关注?

许艳华: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骄人业绩,继续引领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全年销售新能源汽车77.7万辆,同比增长53.3%,市场份额达到2.7%,比2016年提高0.9个百分点,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60%份额,截止2017年末,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70万辆,约占全球保有量的55%。

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两大特征。第一,由于私人购车、分时租赁、网约车需求等影响,新能源乘用车占比接近75%,占据新能源汽车主导地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由商用车主导转向乘用车主导;第二,由于动力电池技术进步较快,且成本大幅下降,新能源乘用车长里程趋势明显,截止2017年末,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公告车型363款,其中大于300公里续航的车型79款,占比21.76%,200到300公里之间车型108款,占比29.75%,200公里以上车型占比超过50%,300公里以上续航里程车型相比2016年翻了两番。这两大特征都将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产生重要影响。

充电设施行业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汽车纵横》: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配套设施,其建设及运营情况会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国内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的新特征将如何影响这一行业的发展?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行业表现如何?

许艳华:根据充电联盟统计,截止2017年12月,公共充电桩保有数量21.4万个,比2017年净增约7万个,月均新增约6000个,私人充电桩数量23.2万个。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总量超过44万个,桩与车仍保持近1:4的比例。2017年充电运营行业发展呈现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仍保持较高的集中度,特来电、国网、星星充电、普天新能源等四大运营商的市场占比约为86%;二是充电桩建设增速放缓,充电桩月均增长数量由2016年的8000个下降为6000个。

主要影响因素是运营商由重建设转向重运营,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另外,充电设施新国标的升级改造也有一定影响;三是桩车比虽然未改变,但由于车辆的续驶里程增加,充电难状况有一定缓解,但是,充电难的总体态势并未有根本改变,充电难、充电设施利用率偏低的矛盾仍然突出。

从全球看,中国仍保持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数量第一的地位,公共充电桩总量约为位于第二位的美国的4倍。充电设施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势如何?

《汽车纵横》:业内有不少专家指出,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开始进入重要转折期,2018年就是关键的时间节点。您对此怎么看?如何判断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2018年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如何?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许艳华:新能源汽车仍将快速发展。总体上看,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正在由政策驱动阶段转向政策、市场双驱动的发展阶段过渡,2018年是达成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0万辆国家目标的关键年,多重因素将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据中汽协会预计,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100万-110万辆之间。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政策因素。2018年,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额度有所下降,技术门槛提高,对乘用车市场影响不大,客车、物流等商用车增速持平或略有下降,乘用车比例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央和地方有关政策措施将进一步落地,正向激励作用加强,促进市场发展和车辆成本下降。

第二,供给侧因素。2019年国家将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企业不能按一定比例完成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应自行抵偿或接受惩罚),促进所有在国内生产、销售的车企加速开发和投放新能源汽车,2018年会有更多企业参与,更多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市场。

第三,大气环境治理因素。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城市将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北上广深等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较好城市会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其他城市也将积极行动,引导新能源汽车消费,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市场因素。由于电动汽车具有较低使用成本的优势,在汽车共享经济热潮下,基于电动汽车的“移动出行服务”将对2018年的市场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性能品质提升、可供用户选择车型增加、民众对新能源汽车认知提高等因素促进,私人购买欲望加强。

《汽车纵横》:在此市场基础上,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将如何发展?预计2018年会出现多少增量?

许艳华: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的增加、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和落地,会促进公共类充电桩建设和运营规模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18年相比2017年增加10万个左右,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或超过30万个。充电设施技术水平、品质保证能力会进一步提升。

2018年如何推进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的各项工作?

《汽车纵横》:充电联盟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国家主要部门领导下推进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工作,针对当前行业发展现状,2018年,充电联盟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怎样的?将在哪些方面发力?endprint

许艳华:归纳一下,2018年充电联盟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九项主要工作、两个课题研究、一个试点示范研究工作。2018年,充电联盟将按照马凯副总理关于充电设施要实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指示精神,继续在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部委的指导下,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相关发展政策,积极促进产业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方向发展,促进跨产业融合、互联互通,推动技术进步与标准实施,创新商业模式,开展重点课题研究,探索行业良性发展方向,与各方协作共同解决行业问题,引导成员单位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意识,为成员单位打造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平台。

如何推动充电设施技术及品质进步?

《汽车纵横》:具体而言,充电联盟在2018年的重点工作有哪些?准备通过哪些具体行动和措施完成这些工作目标?

许艳华:我们将具体做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首先是促进技术进步和提升产品品质。因为便捷、高效、安全、低成本是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的基本需求,而实现便捷、高效、安全、低成本需要靠技术进步推动,就此,2018年充电联盟将做好三件事。第一,加快基于即插即充标准的B2B平台建设,让找桩更很容易,无论什么品牌的车、使用什么品牌的充电桩、运营商是谁,插上就能充、能支付。

第二,在2017年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出行服务领域、部分商业区利用率高的公共充电桩等客户的迫切需求,积极推动高效安全的快充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

第三,在联盟标识(认证)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与国内主流充电设施制造商、汽车企业共同开展提升充电设施产品品质的联合行动,要用车企管理零部件品质的标准,提出产品品质提升的方向和目标,并通过技术进步实现降成本增效益。

在推动充电技术进步方面,我们希望车企要积极主动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充电技术及客户的充电体验一定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竞争要素之一。通过技术进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开放的充电和互联互通标准,并推动相关标准走向国际。

如何促进产业新生态建设?

《汽车纵横》:据了解,目前制约充电基础设施行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充电行业企业积极投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行业内普遍盈利能力低下,大多没有找到明确的、合适的商业模式。对此,充电联盟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帮助行业解决这一问题?

许艳华:这也是充电联盟在2018年的第二项重点工作,我们将继续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和谐共生的产业新生态。

具体而言我们会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搭建促进车企、出行服务商、充电运营商合作的平台,进一步促进跨界的深度融合,大幅提升充电设施利用率和效益水平。我们计划联合车企在2017年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车辆保有结构和用途、续驶里程、充电时间、用户充电习惯等作为边界条件,并利用车辆行驶大数据,建立合理的车桩比模型,指导充电设施合理布局;第二,按照能源局领导要求,积极探索利用清洁能源充电的可持续模式,启动开展利用风电等清洁能源、微网、充储一体等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试点示范研究工作;第三,结合国家即将颁布出台的低速电动汽车标准契机,研究充电设施用于低速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可行性,进一步促进充电设施利用水平,促进规范低速电动汽车充电行为,保证充电安全。

如何做好充电建设使用环节政策支撑?

《汽车纵横》:具体到针对用户的使用层面,不少电动汽车用户仍然抱怨在充电问题上的花费较高。您对此怎么看?充电联盟在这一问题上是否有具体的解决方案?

许艳华:我们的第三项重点工作其实就是要系统研究鼓励充电设施建设和充电用户使用的政策。当前充电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桩、私人桩)仍然是制约充电设施发展的瓶颈,充电费用仍高于用户期待水平(电费+运营费),难以弥补相比传统汽车购车成本的增加。据我们了解,国家未来的政策导向是由重车补引导向重充电设施建设和使用补贴,2018年充电联盟将组织启动相关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政策框架和细则,为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完善、调整充电设施相关政策做好支撑。

如何强化行业自律与国际合作?

《汽车纵横》:加强行业自律一直是充电联盟的重要工作之一,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充电联盟已经启动了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白名单工作,2018年在這些方面会有哪些强化措施?

许艳华:充电联盟会继续完善行业自律体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第一,基于行业白名单的工作基础,依托专家体系,促进充电设施生产、运营企业开展提升管理和经营水平的自我规范、自觉行动;第二,完善联盟标识(认证)管理体系,评定第二批授权机构的遴选,建立健全产品检测、认证、名录发布、获证体系,依托联盟技术协同委员会建立产品的事中、事后抽查与监督体系,通过动态管理,促进产品一致性,提升充电设施的信赖度;第三,继续督促、指导运营商按照《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指南》和《电动汽车充电信息安全检查表》的要求,优化完善充电服务信息平台,严防充电网络的安全漏洞。

此外,我们也会促进这一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一样是全球性产业,开放发展是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产业走向国际的必然,充电技术、充电设施发展也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电联盟将继续加强与有关国家政府部门、组织、机构沟通与合作,搭建好技术标准、认证、商业模式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平台,开展共性课题研究,积极促进桩企与车企联手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充电设施制造和运营企业走出去。

链接

十三项重点工作看充电联盟的2017年

(一)优化完善国家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目前,企业平台接入率为52%,公共充电桩上线超过16万个,接入率为75%。中国充电信息平台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平台。

(二)建立完善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信息统计体系endprint

截止2017年底,充电联盟公共类充电基础设施信息统计体系已稳定运行20个月,私人类充电基础设施信息统计体系已稳定运行14个月,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私人充电设施统计数据的国家。2017年10月,国家统计局正式将充电基础设施纳入机械工业统计制度。

(三)建立联盟标识管理(认证)体系

制定并发布《联盟标识评定管理体系文件》和《联盟标识发放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7年7月正式启动充电设施标识管理评定工作。

(四)加强行业自律

2017年启动了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白名单工作,联合编制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白名单管理办法(草案)》(《白名单管理办法》)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目录、白名单申报、评审、发布流程、行业规范性要求及评价条件、企业出具材料清单及模板等16项配套文件。

(五)促进充电信息安全

启动充电信息安全企业自查的筹备工作,编制完成《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指南》和《电动汽车充电信息安全检查表》,组织成员单位开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安全自查工作。

(六)推进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问题

两次“车桩融合畅行游”测试活动、第二期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互操作性测试活动;研究编制《居民区充电桩建设安装流程指导书(试行版)》,用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在销售环节(4S店),提高为私人购车用户安装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调研并研究公交企业反映的电动公交车充电站建设周期长、投入大等问题;推动在机场“油改电”示范专项工作。

(七)深度研究共性课题

启动并完成《充电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及可持续模式研究》、《充电技术发展路线图与标准体系建设》、《主要国际市场充电基础设施比较研究》等三个重大课题研究工作。

(八)促进技术进步和标准研究

开展了《城市公共设施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城市公共设施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运营管理服务规范》两项国家标准的编写工作;定义出适合国情的快速充电系统条件,引导技术开发和相关标准制定。

(九)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召开“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发展研讨会”,促进车、桩、运营、停车等关联方充分合作,促进构建充电服务的新型产业生态。

(十)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日本、德国、挪威等国家的行业组织、企业互动,吸取国际先进经验。

(十一)加强政策研究

对各省、市地方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政策实施细则进行归纳整理并通过联盟平台向成员单位发送相关信息,为国家能源局等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文件提供咨询服务。促进解决部分成員单位反映未领取到中央财政资金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奖补或奖补资金申领困难的问题。

(十二)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地方组织的沟通与合作

(十三)加强联盟建设

加强对充电联盟的传播,落实成员发展、加强服务,规范联盟秘书处管理。endprint

新能源 汽车 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