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资本主义产生 发展的历程中,涌现出了众多走在时代前列的杰...
唐燕秋
[摘 要]马克思曾于1843年秋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中阐述到,“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也就是说,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在这里,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世界”、“人的关系”,无外乎是人先天应有的一些东西,把这些东西“还”给人,人的解放就能实现,也就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回归。然而,从人的异化回归人的本质,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人的世界 人的关系 人类的解放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5-0272-01
人的世界本身就是人按照人自身的需要,遵从自然物种的尺度和人自身内在的尺度,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一个能够体现人的本质需求的属人的对象世界。人的世界有着丰富的内容,既不是指单纯的人工自然,也不是单指人的社会历史,当然也不仅仅是人自身的世界,而是指人改变、重塑过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如果非要给人的世界下一个定义,可以说“人的世界是人所创造的自然、人所创造的社会历史、人所创造的人的自身世界的有机统一,即人所创造的身外世界与自身世界的统一。”[2]
人的现实世界不是自然界或自在物质世界给予的世界,而是以自然界为前提条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世界。也就是说,现实的人是人的世界的主体,人的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客体,那么,人的实践活动就促使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等人与“人的世界”的各种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变化。
一、“人的世界”、“人的关系”与人的原始统一
人产生于自然界,但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界,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不断地人化自然界。在原始的生产劳动中,人类依赖自然界,为满足自己的直接的物质需要,对自然界进行直接地对象化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出自己新的需要,生产出满足自己新的需要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工具,人类从此开始在敬畏自然的同时利用自然、逐步改造自然并征服自然。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财富,大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人也在逐步改造自然中增大了自己的价值。至此,自然界开启了被“人化”的历史进程,人在人化自然界的进程中获得了初步的解放,标志就是生产力的出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出现必然产生一定的生产关系。人类在对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还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3]生产劳动从一开始就只能以许多人一起合作的方式进行,这种集体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在阶级社会出现后,逐步形成了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社会交往关系以及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人的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大大加快。
人作为广义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具有内在同一性,服从同一的物质运动规律。在这一阶段,人依赖自然界满足自身有限的需求,卻也活的自在。
二、“人的世界”、“人的关系”与人的脱离
人依照自己的需要创造了属人的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却反过来压迫人。
自然界的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作用是双向的。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人化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人类似乎真的成了自然界的主人,对自然界进行任意奴役和肆意掠夺。然而,全球性的环境、资源、人口和粮食等问题的严峻现实却不得不让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上层建筑,是按照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要求,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组织、管理和控制社会生活的形式,它反映了现实的社会关系。人们的共同活动创造了自己的社会形式,又被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形式来规范自己的活动。社会自从划分为阶级以来,一直存在着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人类社会形成了尊卑有别的少数人主宰多数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形式,大多数人在剥削和压迫中苟且偷生,严重违背了人的本质发展理论。
在对大自然无限索取、大肆征服的前提和科研能力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下,人类似乎迷失了自我,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却忽略了自身的内在精神生活的提高,从而产生了人生价值危机。随之出现的就是人们的焦虑浮躁不安,导致了身心的严重不和谐。
三、“人的世界”、“人的关系”向人的回归
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述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是“改变世界”,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正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实践。“改变世界”的目的正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的和谐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在对自然界的改造过程中,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过程中,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尽可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使自然界既能适宜人类生存发展又能尽可能地满足人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人们愈来愈自觉地全面地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觉地体现全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与全面保障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以及个性化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高度统一。每个人将成为真正的自觉的社会历史主体,将使社会真正成为主体化的自由人联合体。
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不仅要处理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生产问题和为了实现人类世代延续的生殖问题,还要处理人的精神世界的现代化问题。所以,人类要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一定要在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勤劳勇敢自强、自尊自爱自重,终身学习充实自己,为最终“改变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人作为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无论在自然、改造社会还是在改造人自身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问题,马克思用“异化”这一概念来解释主客体之间产生的矛盾,马克思认为“异化”只是主客体之间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若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就要解除“异化”,化解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
其实,研究“人的世界”与“人的关系”的发展历程,就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就是研究如何处理人作为主体在改造自然、社会、人自身等作为客体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进而最终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这同时也是人类在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和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林剑.人的自由与人的世界[J].江海学刊,1995(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