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柯伊伯带发现了它,质量比冥王星还重,导致冥王星被除名
   来源:晚间阅科学     2019年04月28日 19:02

在1930年,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在太阳系边缘发现了一颗行星,因为其长期处在太阳系的黑暗处,所以将其命名为“冥王星”,同时将其列入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列。

直到2005年,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质量比冥王星还要重27%的行星阋神星,科学家开始考虑重新定义行星的范畴。于是在第二年的国际天文联合大会上,冥王星就被“踢出”了九大行星的排行,被重新定义为矮行星。而冥王星所处的区域就是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位于太阳系的边缘,它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不同,在柯伊伯带里的行星多数是矮行星和小行星,其中包括冥王星。它类似太阳系的外行星层,区域比小行星大得多。科学家在定义它的存在时,认为它就是太阳系的边界,但是后来有科学家认为在柯伊伯带外还存在着奥尔特星云,所以柯伊伯带也属于太阳系。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天文学家关于柯伊伯和埃及沃斯就曾经提出预言,在太阳系边缘地区存在许多微小的物体,它们来自原始太阳星云,构成太阳系里的彗星。直到后来科学家逐渐发现了这个区域,并以柯伊伯的名字为其命名。

对于柯伊伯带的形成,科学家们认为,柯伊伯带的星体在太阳系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在大约45亿年前,宇宙中的许多尘埃陨石围绕着太阳做高速的运动。在高速运动中它们相互碰撞融合,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

而那些离太阳很远的星体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相对较小,它们并没有发生太过激烈的运动和作用,所以保持原来的样子。由于它们不能形成大的行星,而是散落在太阳系外面,所以就形成了柯伊伯带。

太阳系 行星 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