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江婷婷 孙蕙
走进贵航电器的微矩形电连接器自动化生产车间,数十台设备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整个自动化生产区域都没有工人。因为有了DDS(设备在线检测)系统,生产设备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和互联,工程师可清晰监测每台设备运行时间、生产数量等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进行生产调度。贵航电器综合管理部副部长韦惠勇说:“机器让智慧升级,DDS系统让产品优良率达90%以上。”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是一家微特电机生产制造企业,目前,公司正探索将数字孪生、CPS等技术应用在产品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通过建立产品三维仿真模型,实现对产品结构化设计,降低研发成本和研发周期。同时,通过对厂区内车间、设备等进行三维虚拟仿真建模,实时掌握每个车间、每条生产线、每台生产设备的工作运作状况,并对设备进行操作控制。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春节期间,位于兴义市安龙县义龙新区的贵州振华集团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生产流水线上,送料、烧结、粉粹、十余个机器人操作有条不紊,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力量,让人与机器人共事成为现实。”振华集团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侯乔坤感慨不已。“新材料作为贵州振华集团除电子原器、集成电路外的又一重要产业板块,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追求技术研发创新的路上从未停步。”侯乔坤说。
作为贵州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打好“数字经济”攻坚战首批100个融合标杆企业之一,公司对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从不吝啬,每年可占公司生产总投入10%。2017年,振华新材料在制造技术改进中,创新研发锂离子动力电池三元电池智能工厂示范项目,通过新材料产业核心智能装备的研制和引入,完善智能混料系统、智能窑炉、智能进料系统,并于5月引入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所生产的20个6轴多关节搬运机器人用于生产线,替代人工运料、烧结等环节。
“原来1万吨产能需600人,现在2万吨产能只需400人就能完成。”侯乔坤坦言,实现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材料损耗、产品质量可控。
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三元电池智能工厂示范项目技术现已全面试投产。抢抓贵州实施“万企融合”行动,打好“数字经济”攻坚战机遇,振华集团新材料大力研制和应用智能窑炉、智能混料等新材料专用短板装备,相继引进更多的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线,力争国产化智能装备、控制及应用系统达到90%以上。
贵州始终把发展大数据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对2230户企业进行以信息化、数字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华为、高通、苹果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成功落地,货车帮、白山云等本土企业茁壮成长。截至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7.7%。
与此同时,贵州还邀请西门子、SAP、思科等全球111家大数据企业组成“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队”,深入贵州企业面对面服务。目前,“服务队”已为贵州提供了318个典型解决方案。其中,在企业智能化改造、智能工厂建设方面,已经形成解决方案117个。
在大数据服务队的支撑下,茅台集团、瓮福集团、开磷集团、航天十院、中电振华等省内重点企业都正在开展自己的大数据融合应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