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 星巴克咖啡致癌 "? 这则上周产生于国外的新闻瞬间漂洋过海 , 在国内掀起不小的波澜。
" 你的星巴克咖啡有强致癌物质 , 非常可怕 "" 美国加州政府要求星巴克标注‘咖啡致癌’ "" 隐瞒了 8 年的黑幕终于被揭露 , 星巴克被判‘死刑’ " ……类似的文章在网络甚嚣尘上。
咖啡是否真的致癌 ? 有科学家和专业人士辟谣称 , 所谓咖啡致癌的判断 , 其根据是咖啡中含有一种名为 " 丙烯酰胺 " 的物质是致癌物。但实际上 , 这种所谓的致癌物质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非常常见 , 油条、麻花、饼干、薯片、烤肉、烤鸡翅……这些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都不比咖啡低 , 咖啡并不是主要来源。
再者 , 任何脱离剂量谈毒性的言论都是不科学的。任何物质都有可能损害人体 , 我们每天摄入的这些所谓有毒物质剂量很小 , 远不足以使人致癌。医学专家呼吁公众少吃油炸食品 , 主要是因为它们普遍热量高 , 营养单一 , 并不是因为致癌。
经过一番 " 论战 ", 笔者以为这波惊悚言论就会自行消退 , 可事实远非如此。身边的不少亲朋好友还是有些怀疑地说—— " 总归是含有致癌物质 "" 少吃甚至不吃总归是好的 ", 甚至还有人揣测这些辟谣文章是咖啡厂商的 " 公关 " 之举。
谣言的杀伤力的确不小。科普人士费半天劲努力辟谣 , 效果却微乎其微。有研究显示 , 如果谣言的传播效率是 100 的话 , 辟谣消息传播效率最多到 20, 有时甚至不到 10。虽然辟谣文章早就发出 , 但有的自媒体为了 " 蹭流量 ", 攫取商业利益 , 明知是谣言也昧着良心转发。由此给公众带来焦虑 , 给大众灌输的错误认知 , 伤身又伤 " 心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 例如 " 食物相克 "" 电脑辐射 " ……健康养生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 , 类似的谣言在社交媒体上反复出现。有网友形容 , 有些自媒体总是编造谣言 , 却长盛不衰;有些自媒体总是传播谣言 , 却始终存在;有些自媒体总是揭露谣言 , 却不温不火——如此现状令人忧心。
要想挤压谣言的生存空间 , 除了要提高公众的科学健康理念 , 加强对资讯的甄别能力外 , 也要加大对造谣者和恶意传谣者的惩罚力度 , 提高各类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谣言识别能力。希望如 " 咖啡致癌 " 这类健康谣言 , 不再 " 兴风作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