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3月27日天津讯 (记者 陈放)他24岁在台湾创业,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31岁时选择来到大陆打拼再度成为业界翘楚,作为登陆近二十年的中生代创业台商,他看出了大陆的发展速度与模式,也看清了台商到大陆展的机遇与挑战,更看懂了台青与中小企业现今到大陆发展的痛点与解决办法。 他就是天津两岸众创空间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炳宏,作为最早接触到对台孵化工作的台商,目前正在主持创业学院的相关工作。
他对来到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有何建议?为何还要折腾出一个创业学院?创业学院又是如何解决台青与中小企业现今到大陆发展的痛点?近日,青年公社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天津两岸众创空间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炳宏进行了专访。
天津两岸众创空间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炳宏(陈炳宏供图)
不能把政策当成保护伞,这只是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31条出来之后在台湾很轰动,炸开锅了,媒体天天在讨论”,刚一见面陈炳宏就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台湾青年和创业者都来找我咨询,每天接不完的电话,办公室从早到晚,天天有访客”。
陈炳宏想要提醒台湾青年,不能把政策当成保护伞,“这只是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大家进来后还是需要同大陆的人才和市场竞争。”在影响求职的政策、个人能力与企业利益这三大因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还是个人能力。台湾青年来到大陆求职发展,要给企业一个非录用你不可的理由。
就把自己当成是大陆的农村小孩,别再有什么优越感
“想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得比别人更能吃苦,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一些老台商来大陆一待就是几十年,再苦再困难都经历过,陈炳宏刚来大陆的时候,经常花1块钱买5个馒头,再花5毛钱买包榨菜,就这样“一块五毛钱过一天”。
陈炳宏常对来大陆就业的台湾青年说,“就把自己当成是大陆的农村小孩,别再有什么优越感”。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台湾大学生,专业知识没有沉淀,也没有人脉积累, 和大家一样都是白纸一张。
谈及台湾“流浪博士”的问题,陈炳宏认为“高学历也是高风险,硕博士嫌弃工资太低,与身份不匹配,弯不下腰,其实还是自身原因,不能怪社会,是自己心态没有调整好” 。现在进步太快,很多时候在教育体制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变化,建议本科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如果还没有找到前进的方向,应该先进入社会历练,寻找方向,“不要拿读书当逃避”。
而台湾相对安逸的环境,更容易让人静下心来专注科研,找到工作就会踏踏实实地做下去,不急于跳槽涨薪,在陈炳宏看来,较之于大陆青年,台湾青年更能“坐得住”,不浮躁,十分看好两岸在文创、大健康、科技农业三大领域上的合作。
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最难的就是对接市场
善于观察思考,具备敏锐商业思维的陈炳宏发现虽然大陆这边的孵化器很多,也有相应的优惠补贴政策,但由于台湾青年对大陆的不熟悉和台湾部分媒体的干扰,大家“绕过一圈还是不敢来”。
“孵化器自身也不够成熟,没有很好地进行创业辅导,台湾青年来这边创业最难的就是对接市场”,即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不懂营销,不知道怎么做品牌,连使用的社交软件都不一样,对台湾创业者甚至中小企业都是难点。有关消费市场的对接,在广告营销领域深耕了近30年的陈炳宏可以给予创业者很大支持。
两岸商业环境不同,商业逻辑完全不一样,台湾产品对于大陆这边的价格承受力、产品接受度,都不一定匹配。一般的台湾创业者不会写商业计划书,不会估值,没有商业思维,很难对接资本市场。“这正好又是我的另一块儿专业,从商业模式的搭建,盈利模式规划,商业计划书的完成,到做成估值,我们都可以帮上创业者的忙”,帮助台湾创业者对接资本市场是创业学院的一大突出优势。
孵化器从2.0,有的不仅仅是工位
“如果只是这些问题,我继续按照以往的模式去做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折腾出一个创业学院呢”,陈炳宏认为,大陆体量太大,很多台湾创业者一来到大陆“就撒下去不见了”。在孵化器里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上来什么事情都没做成,就先支付了机票和食宿费用,三个月后“摸摸鼻子又回台湾了”,在岛内传播一些错误信息, “在台湾等死,到大陆找死”这句流传台湾大街小巷的戏谑语害惨了许多有志到大陆发展的台商与台青!
“与其让你花钱过来,不如我回去教你”,回台湾建立创业学院,设计系统的课程规划,每一个区块都有专业的老师去教,陈炳宏要把孵化器晋升到2.0版本,直击台湾创业者融资难、品牌行销难、落地难、电商难、政策对接难、单打独斗难这六大痛点,在做培训的同时做孵化,前置孵化工作,提升成功率。
扎深根基做出口碑,对创业者负责
“很多讲师已经来带枪投靠,原来一艘小船,现在已经壮大到一艘战舰了。招到了8个班的学员,可见这些痛点在台湾非常明显,需求很大”,谈及创业学院的前景,陈炳宏信心满满。
陈炳宏告诉记者,创业学院的第一阶段将以线下课程为主,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看看大陆企业是如何运作出这么大的规模,这边的城市怎么在做规划,城市的格局是怎样的,都很有必要。先扎深根基做出口碑,再考虑线上授课。
对于一些尚不成熟,暂时不适合落地的项目,陈炳宏会为创业者讲明项目不适合在哪里,应该怎么调整。“去年一年,来找我的项目有298个,天天在看商业计划书,但是有很多不合适的,最后就下20几个。你明知道这个项目真的不适合,还很勉强让他落地,那是害了他。”盲目追求项目的落地数量,在陈炳宏看来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如果创业团队只有台湾人,这事儿别干
不仅仅是助力台湾青年来到大陆创业,创业学院还会针对大陆青年的需求来开设课程,打造成一个两岸真正能合作交融的平台。陈炳宏举例,目前在台湾有许多的优秀文创艺人“手脚已经伸不开了”,大陆一些拥有创业梦的青年们则苦于寻找项目,若二者结合,将会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陈炳宏常对台湾的创业团队讲,“如果你们的创业团队里面只有台湾人的话,这事儿别干,一定要融入大陆的团队”。拥有本地资源优势的大陆创业团队落地性更好,台湾创业团队来到大陆发展,不跟大陆企业合作是走不通的。
创业学院要承担的功能,除了回台湾传播、培育到大陆来的正确观念和资源嫁接外,还要挑起两岸合作交融这个担子。陈炳宏希望,创业学院可以成为台湾青年准备来到大陆发展的咨询、对接窗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