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多巴胺让我们如此沉迷手机吗?
   来源:因吹斯译     2019年06月09日 04:29

无手机焦虑症 ( nomophobia ) 日益普遍,人们甚至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治疗中心。

图片来源:Getty

如果要列举手机的危害,每个人可能都会一口气说出一大串。

我们大多数人知道手机可能会让自己沮丧、焦虑、自恋、孤独、没有安全感。事实上,你也可能已经阅读过相关研究,它们尝试解释人们为何对手机变得如此依赖,甚至是沉迷。

今年年初,主要投资者开始要求苹果公司研发 " 数字锁钥 " 技术,以限制孩童使用 iPhone 的时间。

手机上瘾已成为社会普遍承认的一大现象,人们甚至为此起了一个新名字—— " 无手机焦虑症 ( nomophobia ) ",也出现了专门的治疗中心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科技 " 枷锁 "。

多巴胺刺激还是社交需要?

大脑究竟是如何对手机提醒立刻作出反应,这是现阶段研究中的一大重点。根据康涅狄格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助理教授、互联网与科技沉迷中心建立者大卫 · 格林菲尔德 ( David Greenfield ) 的说法,我们脑中对此的多巴胺反应中心与进食、饮酒、服药时调动的是同一块区域。

格林菲尔德表示,每当我们接收到手机提醒,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它能传递兴奋与开心的信息,所以我们越来越恐惧没有手机也就解释得通了。

但期刊《心理学前沿》 (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上新发表的一篇论文却持有不同观点,我们对手机的着迷与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真正驱动我们凌晨 1 点还在刷 Instagram 的是 " 进化性上瘾 ",它让我们渴望更多社交,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同时观察对方的行为。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精神病学与人类学系助理教授萨穆埃尔 · 维塞尔 ( Samuel Veissière ) 认为,我们在手机上过度花费时间不是因为对手机提醒的沉迷,而是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进化性需要。从中获得的社会期望及反馈进一步驱使我们不愿放下手机。

维塞尔在他的论文《既兴奋又紧张的 " 监视 ":作为社交预演的手机沉迷》中提出,手机只提供了一个不甚健康的平台,是我们自己将这种冲动付诸实践," 正是这种人类进化的基本特征催生了智能手机的发明。"

我们使用手机来与他人建立联系,是因为人类倾向利用最简便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手机是现阶段的最佳选择。维塞尔说:" 我们渴求简便和最少的付出,尽可能减少认知复杂性。相比说话,发送手机信息的能量消耗要小得多。"

手机上瘾还是社交成瘾?

精神上瘾治疗专家曼蒂 · 萨利加里 ( Mandy Saligari ) 则认为,给孩子一部智能手机就像是把一袋可卡因交给他们。成瘾都不是这些物品本身的错,而是持有者滥用造成的。

萨利加里认为手机成瘾是一种独立的特殊症状,但维塞尔却坚持认为这种行为主要源于背后的其他驱动力。

维塞尔表示,手机沉迷已经成为了重要问题,但我们对于过度使用和不当行为背后的驱动还了解得太少。有些声音认为手机是反社交的,但他的论文恰恰持相反的观点。

" 我们时刻都想和他人保持联系,相互比较,对他人的生活好奇。这不是一件坏事。这是深层的进化渴望。手机并不是反社交的,正是因为我们是依赖社交的物种,才会如此想要联系他人," 维塞尔说。

有人质疑深层的社交渴望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愿意花费数小时来浏览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照片,维塞尔对此回应,人类历史上早就出现过类似的情景," 当我们能够接触到渴望的东西,我们就会对其过度沉迷。人类历史上一直是如此。当我们得以扩充数量,很快就忽视了质量,比如在 Instagram 上关注成百上千的名人。我们因此失去了面对面互动的质量。"

反社交还是泛社交?

杜伦大学人类学教授罗伯特 · 巴顿 ( Robert Barton ) 认为,沉迷手机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种 " 上瘾 ",因为失去它也不会造成生理学上的副作用。但他承认,从使用角度上来说,这确实跟 " 上瘾 " 并无二致," 真的很难让人们放下手机。我们确实是高度社会化的群体,也有对社交互动的渴望和需求,想知道身边在发生什么。这不是反社交的,而是社交性的行为。"

然而,巴顿认为论文的不当之处在于,人们渴望亲密的社交互动并不是一种 " 全新理念 ",而且手机的功能不止社交方面," 手机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是反社交的,他割裂了与周围人的传统互动,但又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交性的,这并不矛盾。人们也会在手机上看看其他的东西,像有趣的动物视频,这与社交就毫无关系。"

" 我们从指尖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所以沉迷手机不光是社交方面的问题," 巴顿这样驳斥维塞尔的观点。

但维塞尔坚持认为我们在手机上做的一切都是社交的不同形式,因为从他人处获取信息也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基本社交行为," 有些人的社交行为看起来不那么明显,他们可能在维基百科上花的时间更多,从一个链接跳转到另一个链接。但这就是社交性的,只是说比起发短信不那么明显罢了。我们从谷歌和维基百科能够学到很多,这和从他人身上学习是一个道理。年轻人在网上关注别人,了解名人日常或是观看学习视频,这也一样。动物主题视频则是另一种社交,它使你的大脑变得充实,释放荷尔蒙为你驱赶孤独。"

维塞尔表示,过度使用手机让大脑的反馈机制长期处于驱动状态。千禧一代与他人的互动时间越来越少,而是独自在网上尝试与他人联络。" 人们需要他人的陪伴,而长时间在线会给人带来虚假的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沉迷网络,他们重新定义了日常,继续追求基础的需要。"

论文也发现,使用非智能手机的人比用智能手机的人更快乐,焦虑也更少。维塞尔表示,这说明我们可以以更健康的方式使用手机:" 我们使用这些技术是因为生活在一个人们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时代,他们需要彼此沟通。但我们需要减少使用的频率,重新夺回对手机的控制权,不做它的奴隶。"

萨利加里对此也表示赞同,但她认为我们也无需因为科技恐慌:" 这是未来的一部分。我们每天睁眼时,科技的影响都无处不在。重要的是人要懂得自律,人类从来就不知道如何掌控他们手中的东西。"

手机 社交 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