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季,蚊蝇滋生,汗流浃背的我们不但要忍受酷暑,还要忍受蚊蝇骚扰,真是不舒服,如果能一步踏上喜马拉雅山顶的冰天雪地,就可尽享冰爽世界了。但如果你真的能够在夏季来到喜马拉雅山的积雪带上,看到金色阳光照在白茫茫的积雪上,想用身体去拥抱的时候,会注意到:积雪上竟然有许多蚊子在爬动!你第一反应是:真是怪,我来这里避暑,蚊子也跟着来这里,想继续叮咬我吗?接着又觉得不可能,蚊子不可能飞行那么遥远的距离,应该是山下的蚊子飞上来的吧,它们为何要飞到这么冷的地方?不怕冷吗,看它们在雪地上爬动,应该是冻得飞不起来了吧?但如果继续观察下去,却会发现这些蚊子很有精神,爬动得很带劲,根本没有要冻僵的迹象。你很是纳闷,其实不仅你会纳闷,很多来到这里的人都会纳闷,纳闷这儿的蚊子也要避暑,而且非常抗冻。
冰雪酷蚊抗冻也抗饿
喜马拉雅山的蚊子确实不一般,但它们可不是山下飞上来的,它们直接就是雪里生,冰里长的,最喜欢的温度是零下 7 摄氏度到 0 摄氏度,如果把它们握在手心里,手的温度就会把它们热晕了,因此它们被有的人称作 " 冰雪酷蚊 "。确实够酷,零下 15 摄氏度的低温都不会把它们冻僵。它们属于摇蚊的一种,但却双翅退化,已经不能飞行,只能在雪地上漫步,远看上去,像是撒落的芝麻一般。它们喜欢阳光,若遇阴沉天气或降雪,马上就会从冰雪表面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么它们消失到哪里去了?钻到冰雪缝隙之中了,原来,这些蚊子都是从冰雪缝隙下钻出来的。它们幼时就生长在冰雪之下的暗沟、溪流或冰河中,以水底富含蓝绿藻、细菌的稀泥为食。化为成虫后,栖息在冰雪缝隙中。
要知道它们并不是恒温动物,也没有相应的取暖机制。那么它们为什么不会冻僵?原来它们的细胞内含有很多类似甘油的藻糖可以保护细胞在 0 摄氏度以下不结冰。由于细胞内的酶已经适应了低温环境,如果让它们处于 25 摄氏度的室温下,酶也会不工作,冰雪酷蚊也会热晕。
关于冰雪酷蚊,另一个比较酷的一点是,它们可不像普通蚊子那么讨厌,它们绝不会叮咬人类,不仅如此,它们连吃都不吃,所有的成虫,不论是雌还是雄,都是喝西北风活着的。雄蚊非常瘦,与饥饿的普通蚊子差不多,雌蚊则胖得多,像是吃饱了的普通蚊子。雄蚊大约一个星期死亡,在这一星期的时间里,它要与雌蚊完成交配的任务。雌蚊则能够坚持至少 35 天,在这 35 天里,它要完成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详见下文。
冰雪酷蚊去往何方
关于冰雪酷蚊,最酷的一点,也是让人最难以理解的一点是,所有的雌蚊都会在冰雪表面爬行,不是为寻找食物,也不像是逍遥自在,它们为什么要这样?
仔细观察在冰雪表面的雌蚊,它们行走的方向好像是固定的,如果把它们移动到别处,它们也会按原来的方向行走。如果把它们放在雪板上,然后转动雪板,让它的脑袋朝向另外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它竟然会重新调整方向,最后还是按照雪板转动前的方向前进。
仔细考察雌蚊前进的方向,原来它们都是向当地雪下河流的上游行进,是那样的义无反顾。经认真研究,科学家才找到原因,原来它们的卵和幼虫会随着河流而向下游方向流动,如果成虫不向上游行走的话,几代之后,蚊子的子孙幼儿们就会流出河流之外,到达没有河流的荒山野岭,就无法生存了。因此,蚊子们为了子孙后代考虑,都把卵尽量产在河流的上游处,蚊子们考虑的真是够深远啊!
在雌蚊子一个多月的生涯中,靠这种爬动的速度,可以到达 2 千米之外的上游处,虽然这不算多远,但对于不会飞的 3 毫米长的小生灵来说,可以说是漫漫征途了。这就是雌蚊一生的重大任务。
至于它们是如何找准方向,在茫茫雪原上不迷路的,研究者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只是发现,它们好像在以太阳为参照:如果把太阳光遮挡住,而是在反方向上放一面反射阳光的镜子,雌蚊就会向它原本行走方向的反方向行走。但是太阳在天空中一直在变化,雌蚊是如何把太阳的方位与自己的目的地方位联系起来的,还不是很清楚。
其实不只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天雪地里有蚊子这样的生物,其它高山上也有,冰雪世界因最初生产者蓝绿藻的存在而出现了生机,有了简单而又不平凡的生态系统。有趣的是,有的生态系统根本不在表面表现出来,例如珠穆朗玛峰附近的冰雪表面根本看不到任何生物,但在冰雪之下的冰穴或冰河深处,有许多生物栖息呢,那里是个神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