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代酷睿已成主流 低价七代轻薄本值得买吗?
   来源:zol中关村在线     2019年06月14日 15:15

在八代酷睿来临之前,主流轻薄本所使用的处理器一直都维持着双核四线程的规格,虽然制程工艺在进步,核心频率也在稳步提升,但实际的性能却一直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

八代低电压酷睿处理器的到来显然有些匆忙。从 AMD Ryzen 上市开始,英特尔似乎就有些乱了阵脚,过去一直保持着 "i3 秒全家 " 这一姿态的强者突然发现自己的对手一夜之间忽然脱胎换骨,这个刺激对于英特尔来说已经很多年没有领受过了,而四核低电压处理器的到来正是源于这样的刺激。

八代低电压酷睿处理器的性能确实极为强大,无论是四核八线程的硬规格,还是超过 4GHz 的超高睿频,相比于七代低电压酷睿来说是全方位的提升。但这种大跃进式的变化却会带来明显的弊端,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来自散热与功耗方面的压力。

已经习惯为双核四线程处理器设计模具的各大厂商其实并没有做好迎接规格翻倍的准备,最早一批更新八代酷睿的轻薄本仅仅是升级了主板芯片组以及 CPU,而散热模组、主板供电、电源功率等 " 相关基础设施 " 并没有一同进步,这就导致了最早的这一代产品在温度控制与主频的稳定性方面表现都不是很理想。

粗壮热管、大面积均热板、厚鳍片一个都没有的散热模块

如上图中的这款轻薄本,虽然成功搭上了八代酷睿的首班车,但惨不忍睹的散热模块想要适应四核八线程的挑战显然强人所难,即使是那些搭载 i7-7700HQ 处理器的高性能游戏本都没法确保随时稳定在高频下运行,就上面这款轻薄本的微末道行更是想都没想了。

经过一段适应期后,各大厂商现在也相继推出了它们的新款模具,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产品在散热模块的设计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许多产品的热管直径从被压扁的 6mm 换成了 8mm,也有些产品使用了双热管,相较于过去而言进步明显。

戴尔 XPS13 2018 款双风扇双热管设计

同样是搭载 i7-8550U 处理器的产品,在压力较高跑分测试中得出的分数有极大的差距,一些功耗控制较为宽松、散热表现优良的产品能够在 Cinebench R15 跑分中得到 650cb 以上的成绩,而表现不佳的产品却只能跑出不到 450 分的水平,差距最大甚至能达到 50% 以上,这绝对相当惊人的。

对于主频本就不高的低电压处理器来说,虽然四核心的八代酷睿有更强的综合性能,但是在多线程负载时单核心性能表现却未必会比上代的双核处理器更强。搭载八代酷睿的轻薄本往往愿意将长时功耗限制在 15W 范围,这时虽然发热量是可控的,但主频却普遍会下降到 2.3GHz 附近,相比于同功耗下能达到接近 3GHz 的双核处理器自然是处于劣势的。

许多浏览器版本仅会使用到单线程

另一方面," 真正的 " 高端新品价格往往并不亲民。作为新的模具,开模成本会分摊在每台产品中,而且新品价格都会含有一定的水分,综合起来也就没有什么性价比了。那么现在终于能引出我们的标题了,低价的七代 U 轻薄本值得买吗?我们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说到这里我就先拿一款正在打折的产品给大家举例。刚刚重返大陆市场不久的 VAIO 最近正在低价甩卖老款笔记本,过去八千一万的旗舰产品,现在统统 20 块 ~~ 是不可能的,统统半价出售。满 5000-2000 这个优惠力度着实吸引人,但也让许多消费者心生犹豫,毕竟是老款产品,就算是半价,相对于稍贵一点的新产品来讲性价比仍然值得商榷。

这款产品所搭载的处理器是 i7-6500U,虽然连七代都不是,但硬件规格表现还是不错的。其他方面,高端产品相比于主流消费级产品来讲会有一定的优势,在模具设计和软件服务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但相对的,老型号的产品也会存在缺点,比如这款 VAIO S13 就没有 Type-C 接口,这对于想要连接相关外置设备,比如想使用 4K 60Hz 刷新率输出视频信号时就无法做到了,而且 VAIO 本身的保修也存在困难,与索尼分家后 VAIO 推出的产品都无法享受由索尼提供的售后服务了。

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联想、戴尔等品牌会低价甩卖老款产品,但想要找到一台设计与性能表现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还是比较困难,或许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选择购买八代酷睿的新品比较好,虽然价格可能要稍高一些,但为了更高的性能多花些钱还是值得的。

产品 处理器 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