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已经进入对文化需求的井喷阶段,全民阅读氛围很好,还在不断提升。他还认为碎片化阅读、网红图书馆、知识问答直播等都对全民阅读有帮助。(2018年03月17日北京青年报)
阅读,重要在内容,关键在读。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只有啃书本才叫阅读,谈阅读量,常常讲他国人读了多少本书,我国公民读书量是何等低,而根本忽视了“碎片式”阅读。但碎片式阅读,恰恰成为今天阅读的重要新方式,老少皆宜,随时可以,其阅读量究竟有多大,无从统计,但就手机拥有量可见一斑。有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为7.53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高达97.5%,除开游戏、信息查询,多数网民还是用来阅读。
一部手机,就相当于一个人掌握着一个小型书库。7.53亿的手机网民是何概念?切莫忽视了手机微信这碎片式阅读。读微信文章,人们可常见有阅读提示,一般读完一篇文章需要5分钟左右,一天按读10篇文章算,就是1小时,集腋成裘,日积月累,一年365天下来,这个阅读量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人们获得的知识量,也绝对不可小觑。
说白了,阅读有着多种方式,因人因环境而宜。古人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讲究“三上”,讲的既是读书的刻苦精神,也是对阅读时间的珍惜。事实上,今天有图书馆等很好的阅读环境,但在工作生活快节奏之中,能够让人坐下来、伏案读几本书的时间并不多。碎片式阅读,恰恰成为人们进行阅读的最好方式,相对于书本,阅读的范围更广阔,选择性更强,目的性也更明确,关键是时间可有效利用,人们尽可按时按需去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和效用。
实际上,阅读重在内容,据此,不同的人、不同的知识需求,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啃书本式阅读,很大程度上属于消遣性阅读,适合进行深度阅读,碎片式阅读,则属于“快餐方式”,二者并无优劣而分。值得说的是,碎片式阅读已经成为现代阅读的新潮流,不但无人可改变,图书出版界、就连报刊等传统纸媒,现在也在竭力竞争,通过移动终端争夺读者。读书随时随地,笔者看来,阅读就好,无论用什么介质载体形式,都值得提倡。
书香中国,几千年来记载文字的载体不断变化,从甲骨、金石、竹简再到纸张,再到现在的移动化阅读终端,人们对阅读的诉求没有变化,变的只是与时俱进的阅读方式,科技发展进步,不同时期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读书本是阅读,屏读是阅读,听书也是阅读,今天你非要人抱着书本去阅读,显然已不现实。所以,内容为王,阅读不必苛求形式。当然,对青年学生来说,还需注重健康、良好的阅读方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