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场“委员通道”,10位委员热议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等热点话题
3月15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开启。李彦宏、苏权科等10位全国政协委员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采访。
无人驾驶车有望量产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对无人驾驶未来的发展表示乐观,“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可能要8到10年才能看到无人车量产,我觉得会更早。” 李彦宏说,约三五年后,在完全开放的道路上能够替代司机的无人驾驶车就可能出现。
李彦宏透露,今年,百度将与金龙客车合作推出一款小规模量产的无人驾驶小巴车。这款小巴车没有方向盘、没有驾驶位,初期只能在码头等相对封闭的道路上运营。从明后年起,百度将与主流车厂合作,推出高度自动驾驶的家用轿车。
虽然“无人版”家用轿车不能实现在开放的道路上完全不需要人,但在常见路况下可以自动驾驶。“比如从北京开车到上海,只要开上高速公路,司机就不用管了,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等到了上海后,车辆就会提醒司机接管。”
李彦宏表示,人工智能是堪比工业革命的“革命”,未来20年到50年,中国经济成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就是人工智能。
芯片自主研发有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说,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我国研发了中国芯智能一号,这是一款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处理器。今年还将发布第二代芯片星光智能二号,芯片能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目前,我国芯片一年的进口额多达2000多亿美元。”邓中翰说,没有芯片的安全,就没有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邓中翰介绍,信息产业的进步离不开芯片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背后,是靠芯片在支撑海量数据的计算、处理、传输和通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芯片制定了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并成功推广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该领域标准的国家。
“总体上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芯片产业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今后,我们要在成熟的技术路线上追赶国际的巨头。”
我国将研发“智能高铁”
全国政协委员、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表示,未来,我国铁路建设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到2025年,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将让更多人能够乘坐高铁。
卢春房说,过去中国高铁之所以能够实现飞速发展,有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方面原因。在管理创新方面,我国创建了标准化管理模式、动态验车的方式,还创建了项目的整体质量管理体系。在技术创新方面,首先,我国把非自主化的部分实现了自主化,其次是保持了先进的部分。比如“复兴号”,已经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化,“目前已经有225组‘复兴号’动车组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同时,我国已研发了新型的无砟轨道系统,这种轨道在世界上独具优势。
谈到未来我国高铁的发展时,卢春房说,除了继续保持我国铁路建设高位运行态势之外,在科技创新方面将重点做好几项工作:一是安全高铁。通过“人防、物防、技防”共同确保铁路安全;二是智能高铁,要研发环境感知、自学习、自觉测档智能技术等,发展智能高铁;三是更快高铁,要研发高速磁悬浮列车、真空管道飞行列车;四是绿色高铁,要研发更节能、更环保、噪音更小的动车组等。“将来的高铁会更加安全舒适,将更加方便快捷。”卢春房说。
金羊网特派北京记者 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