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尴尬的军人证件,何时才能与时代接轨?
1
第二代军人保障卡问世之后,在金融功能、后勤供给、制作材料、内置芯片、制作周期上有了进一步改进,但依然会听到身边战友的“吐槽”:军人也是人,身处信息时代,军队群体以及军人个体不可能独立出去。唯有将军人证件做到内外通用,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少听“吐槽”之音,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军人的利益。
前不久,全国第一张“微信身份证网上应用凭证”在广州南沙区正式签发,社会群众反响热烈,纷纷为这一举措点赞。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广泛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字眼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
都说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反观我们“难以言说”的军人证件,又何尝不是如此?
2
不妨先看看第一张“微信身份证”的三大亮点:
01
认证快捷
举一个例子:用户到酒店、机场、车站等消费场所,用手机扫描消费场所的公安授权专属二维码,消费场所会收到用户的“刷脸”提示,用户直接在摄像头前将脸扫一遍,即可证明“我就是我”。整个认证过程中几乎不涉及人工程序,系统会在大数据库中自动对比用户的身份信息、人像的真实性与一致性,总耗时只需数秒。
02
申请方便
“微信身份证”有两种申请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微信小程序刷脸获得“黑白”版身份证。第二种则是通过公安官方APP,扫描线下可信终端二维码,刷自己的身份证,从而获得“彩色”版“微信身份证”。
03
安全无忧
“微信身份证”为了保证用户信息安全,最大可能保护用户的利益,在生产过程、信息掌握、预防丢失方面都做到了尽善尽美。
一是生成过程安全,保证身份的唯一性。用户在申请过后,系统会自动绑定人脸、身份证,申请过后自动删除留存信息,防治他人假冒。
二是信息掌握权威,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用户信息完全由公安机关掌握,在用户申请、认证过程中,全权由公安智能数据库自动对比,第三方仅能收到公安的认证结果。
三是防丢措施完善,保证身份的无损性。一旦用户丢失了的自己的手机,只需在另外一台手机上登录微信账号,初始“微信身份证”即可自动删除。
3
看完“微信身份证”的三大亮点后,再看我们的证件,尴尬之处在所难免
01
地方不认
曾听一位战友吐槽,结婚申请单位审批后,当他带着未婚妻到民政局时,却被拒之“台“外,原因是:没有身份证,结婚证免谈!
02
办证困难
在第二代军人保障卡办理期间,不少人因为照片不合规定、信息不齐全被“打回重来”,如此来来回回浪费了不少时间。除此之外,当有人丢失证件后,要等到丢失的人数达到一定量之后机关才会选择办理,如此一拖,少则半年,多则数年。
03
效力有限
军人的证件仅仅能说明“我是个军人”,而不是“我是个社会群众”,不少人在办理住房贷款、落户销户过程中,都需要身份证,军人证件在这里就没有任何效力。
04
容易损坏
虽说二代保障卡、军官证等军人证件都采用了先进的材料(旧卡咱就不说了),但其始终是个实物,终究会面临磨损、毁坏。
05
造假容易
曾经有这样一篇新闻:兵马俑景区2天扣留200多本假军人证件。军人证件本身的极易复制性加之地方对真实证件的无从考察,才会导致此类的新闻出现。
06
容易尴尬
大部分军人都能在服役期间有机会办理证件,但是对于新毕业学员以及义务兵来讲就有“难言之隐”,一个是即将任职,机关还没准备好办证;一个是可能要走,觉得没必要办证。就笔者亲身经历来讲,自从居民身份证丢失后,上级也未通知办理军人证件,导致在毕业之后一直处于“黑户”的状态。
4
与其在纸质证件上苦思冥想,不如与网络时代近距离拥抱,与社会全面接轨。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之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在制作军人证件方面,光靠我们自身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军人的利益在全社会得到尊重,就必须依托民用技术,逐步向数据化靠拢,借用“微信身份证”这一模式,在数据融合、依托民用、内外有别上下功夫。
01
进行数据融合,设立一体化“网证”
军官证、保障卡、军人身份证等证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加强人员管理,保障军人各方面的需求,除去证件本身的纸质特性,也可将多种卡的功能合而为一。美国的军人证件首先在纸质上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将姓名、头像、军衔、工资等级、军兵种、大单位等信息融合在银行信用卡中,从而实现“一卡通”的效果,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纸质版的信息转为数据的形式,在军人移防、换岗、学员转学期间做到信息随时更新,并在终端通过扫码等简单形式进行认证。
02
依托民用平台,设立军人专属“网证”
虽然军队实施封闭化的管理,但终究是要和地方打交道的,要在购房贷款、销户落户等方面“一路绿灯”,就必须借助地方的力量。首先与公安建立个人简单档案信息(此举是为了让地方承认军人“网证”的有效性),将个人姓名、头像、出生年月等信息录入。为了军人在游览景区、车站购票等方面的利益,可在信息之后备注军人(文职人员也可参考)。其次与微信、支付宝等知名手机APP建立合作关系,研究开发出军人“网上身份证”的小程序、小功能,借助公安备注的简单军人信息的授权,从而完成军人网上身份证的认证,达到“我不仅是我,我还是军人”这一效果。
03
做到内外有别,不同方式认证“网证”
一旦将军营与互联网两个词联系起来,就会想到保密二字,因此,在认证军人“网证”上,也要做到区别对待。军人的社会信息在公安授权、军队监察下进行管理,军人的内部信息由军队授权管理,认证方式的不同主要在于授权的不同。一是军人在地方上办理业务时,与广州南沙区的做法相似,通过公安系统的授权,完成扫描-认证-通过一系列过程即可。二是军人在考核、执行任务时,需要对个人信息进行核对时,考核方或者接待方就要出示上级下发的考核人员考核验证码,在自己的手机终端进行扫描认证,从而准确无误的确定本人身份。
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与其每次都是被动接受,不如早迈一步,开发出属于我们军人的有效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