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中午12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激光陀螺研究所教授高伯龙同志因病逝世,享年89岁。说起这个名字可能有人还比较陌生,但说起东风-21D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东风21D能打航母,都是高伯龙院士的激光陀螺仪之功。
激光陀螺仪是现代陀螺仪的一种,1972年由美国霍尼威尔公司率先研制成功,由于它对导弹等飞行物的飞行精度巨大的提高作用,第二年美海军和空军就成立了联合研发小组,进行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发。1976年安装激光陀螺仪的战术导弹试验成功,正式揭开了精确制导武器的序幕。
激光陀螺仪,又叫环形激光器。它利用物体在惯性空间转动时正反两束光随转动而产生频率差的效应,来感测其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角速度或转角。陀螺仪通常装置在除了要定出东西南北方向外,还要能判断上方跟下方等三维空间。是航空、航海及太空导航系统中判断方位的主要依据。
继美国霍尼威尔公司之后,1979年法国SAGEM公司也研制出激光陀螺仪,并安装于ANS超音速导弹中。成为全世界第二个能自主研发精确制导武器的国家。可以说没有激光陀螺仪,就没有现在的精确制导武器。
我国著名科学钱学森在60年代激光问世之后,就敏锐的意识到,环形激光器(激光陀螺仪)将是未来导航设备的核心,他将原理写在两张小纸片上交给学校领导,校领导立即成立了以高伯龙为首的13人研发小组,誓要攻克这个能题。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激光陀螺研制不仅集成了光、机、电、算等众多高技术,更涉及超高精度抛光、极低损耗镀膜、装配总成等尖端工艺。以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与工艺水平,这项研究简直比登天还难。
在接受这项任务之前,高伯龙从事的是理论物理的研究,现在要转而从事应用物理研究,无异于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生命,但他没有计较,而是毅然的投入了研制中,他说:“真正的爱国,就是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利益相结合。”
没想到这一投入,就是旷日持久的20余年,1994年,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仪工程样机诞生,没有人知道为了它高伯龙究竟吃了多少苦。但是很多人都知道,高伯龙硬是把自己当成了小学生,60多岁还自学了计算机编程。
在激光陀陀螺仪诞生之前,导弹、潜艇用的都是机械陀螺仪,但这两款陀螺仪精度有天壤之别。例如我国西南边的某个国家的大地和烈火导弹,在点火发射后满天乱飞,就是采用的机械陀螺仪所致。
而我国的某款射程14000公里的洲际导弹在安装了激光陀螺仪后,圆概率误差缩小到100米以内,再配合北斗定位和合成孔径雷达未端制导技术,误差被缩小到30米以内,甚至可以直接攻击敌方的导弹发射井。
也正是因为有了激光陀螺仪,我国的东风21D弹道导弹才真正成为航母杀手,能对航母编队实施精确打击。这正是高伯龙院士及其团队43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正了有了它,导弹飞行万里,潜艇水下航行才不会迷路。
如今,高院士走了,但他朴素、低调、坚持真理敢于直言的作风影响了一代人,他的许多学生都成为激光陀螺仪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都忘不了高老,记忆中他总是穿着部队发的作训鞋,吃饭时一粒饭都不浪费,80多岁还经常在办公室加夜班等许多细节。虽然他没有明星的名气那么大,但他才是真正的国宝,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