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使你承受压力
最近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很多抱怨:人工智能给大家带来精神焦虑、失业风险,以及象柯洁一样的“人类无用”和“失败”的体验;看似人工智能和网红索菲亚一样,作秀多于实绩,不是一颗省心的萝卜。
很可能你也是我这些朋友中的一员。针对性的见解是:目前从人工智能的产能来看,还处于大资金布局和基础研发阶段。即便从美国人(我称他为AI山姆大叔)的水准看,产出AI的通用技术也尚须时日。业界投入远大于产出,结局必然是社会承受压力。只因你置身AI产业的环节不同,你的红利期还没有来临。
技术红利期
分析人工智能投入产出的市场规律,目前AI发展的环节还体现为技术红利期,也就是说投入资金大部用于技术开发,落地的运用场景比较少。比如无人驾驶,还没有多大的实际运用价值。所以社会中受益的只是少数人,如炒股买中增殖的AI公司的人、BAT公司的技术人员(以腾讯公司的张小龙为例)等等。这是市场的规律使然,你眼红也没用的。
技术红利期将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这取决于AI产业的投入产出周期。这个周期我没有详尽分析过,因为我不是经济学家(顶多是“冒牌的”社会学者)哈。从去年我国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划看人工智能产业的周期,从现在到2030年都还是技术赶超期,这期间也就统属于技术红利期。
产品红利期
那么之后技术开发的红利逐步兑现,AI的通用产品落地,AI运用场景逐渐丰富,生产营销环节日益活跃,大众就迎来产品红利期。所谓产品红利期,也就是AI产业的红利期向下游扩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者开始稳定地收获红利。这是技术和产品双成熟之后,AI开始广泛地扩散到社会消费者手中,生产扩大化,于是顺理成章出现这个环节。
社会红利期
随着技术和产品的普及,AI产品的普遍使用也产生出社会效用。这时销售渠道通畅,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新的理解,上层技术在社会中逐步消化,AI不再神秘,社会反馈良好:社会的红利期顺利到来了。社会红利期的到来,也促使技术开发资金全部回流到开发者手中,从而促进AI技术的大众化升级,社会将会产生普遍的动力以迎候新的技术变革和新产品的降生。
朋友们不妨对号入座,正确预测一下你将是哪个红利环节的受益者。花5分钟阅读,就能使你如释重负、心情顺畅,摆脱无畏的精神负荷!